先生尝此傲明时,绿袖清波万古奇。
应有好名心未息,滩头洗耳欲人知。
颍水
先生的傲岸,曾使明时的权贵为之侧目;绿波荡漾,清波万古奇。
应有好名声,心未息止,想在滩头洗耳,使人知晓。
译文:
先生的傲岸,曾使明时的权贵为之侧目;绿波荡漾,清波万古奇。
应有好名声,心未息止,想在滩头洗耳,使人知晓。
注释:
- 颍水:指颍河,流经河南、安徽等地,是淮河的支流。
- 先生:对人的尊称,这里指隐士。
- 傲明时:傲视明时的权贵。
- 清波万古奇:绿波荡漾,清澈透明,美丽非凡。
- 好名:美好的名声。
- 心未息:心中仍有追求名利的欲望。
- 滩头洗耳:形容隐士在河边洗耳朵,表示想要听到外界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隐士的诗。首句“先生尝此傲明时”,直接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和心境。这位先生不仅傲视明时的权贵,还以隐士的身份生活。他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都充满了对名利的漠视和超脱,这种心态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
第二句“绿袖清波万古奇”,则描绘了隐士生活的环境。颍水之畔,绿波荡漾,景色宜人,与世隔绝,形成了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这里的“万古奇”表达了对这一景象的赞叹,也暗示了隐士生活的超凡脱俗。
第三句“应有好名声,心未息”,则揭示了隐士的内心世界。虽然他有着美好的名声,但他的心并未因此而满足,反而更加渴望听到外界的声音,了解世事。这表明隐士对名利的追求并未减退,而是更加强烈。
最后一句“滩头洗耳欲人知”,则是对隐士行为的具体描写。他坐在河边,洗耳倾听,希望能听到人们的声音,了解自己的存在。这种行为虽然显得有些可笑,但也反映了隐士对外界的关注和渴望。
整首诗通过赞美隐士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表达了对隐士的深深敬意和钦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