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武惟扬,鹰师虎旅。
至于澶渊,执彼丑虏。
丑虏之来,蜂虿敢怒。
我师如林,不怒以惧。
既俘其帅,请示死所。
【注释】
宋颂九首圣武:宋太祖在位时,曾作《圣武颂》以歌颂太祖的功德。这首诗是其子宋太宗为颂扬其父武功而作的,故称《宋颂九首》。九首即指这九篇诗。圣武:指宋太祖和太宗父子二人的武功。惟扬:威扬四方。鹰师虎旅:喻指军队如虎似鹰。至:到。澶渊:指北宋的澶州、州,即今河北省大名县一带。执彼丑虏:俘获了那些丑恶的敌人。蜂虿(chà):蜂蝎之属,喻丑恶之物。敢怒:敢于发怒。我师如林:我军如同树林一般密集。不怒以惧:不因恐惧而畏缩不前。既俘其帅:已经俘获了敌人之主帅。请示死所:请求知道敌人的死地。
【赏析】
此诗赞颂宋太祖和宋太宗父子二人的武功。诗中先写宋朝军队的威猛雄壮,然后写宋军战胜敌人,接着写敌军被俘后的惶恐不安,最后写俘虏主将并要求其报明死地。全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语言刚健有力,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首联“圣武惟扬,鹰师虎旅”,开篇即点明宋太祖和宋太宗父子二人的威武。“扬”与“虎”均为动物名,这里比喻其人英勇善战。“惟”、“扬”、“虎”等字皆用拟人手法,赋予这些名词以人的性格特征,使诗句更富有生动性和感染力。
次联“至于澶渊,执彼丑虏”,承上启下,指出宋军大败敌军。“丑虏”指敌方,“执”即抓住,这里暗含擒拿的意思;“彼”代指敌人;“来”,“虏”“之”均是助词,无实在意义。
三联“丑虏之来,蜂虿敢怒”,承接第二句中的“执彼丑虏”,进一步描写宋军取得胜利后的情形。“蜂虿”喻指丑敌,“敢怒”指敢于发怒。“我师如林,不怒以惧”两句,承上启下,写出宋军取胜后的情况:我军像树林一样密集,不敢轻举妄动,以免激怒对方,造成被动局面。“以”是介词,表示原因;“惧”是动词,表示害怕。“不怒”与“以惧”相呼应,突出我军取胜后的镇静沉着、稳操胜券。
四联“既俘其帅,请示死所”,紧承上句中的“以惧”,写出我军胜利后的要求:已经俘获了敌人之主帅,请求知道敌人的死地。“既”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其”通“其”,指代前面所说的“丑虏”;“帅”指主帅;“请示”是请告,意为请求通报;“死所”指死地,这里指敌人的死地。
五联“丑虏之来,蜂虿敢怒”,承上启下,再次强调宋军取胜后的情形:敌方虽然敢于发怒但不敢轻举妄动。“虽”是连词,表示让步关系;“虽”与“敢”相对应,都表示一种态度;“敢怒”与“不敢”相呼应,突出双方矛盾冲突的状态。
六句“我师如林,不怒以惧”,承上启下,进一步描述宋军取胜后的情形:我军像树林一样密集,没有一丝一毫的恐惧感,反而更加镇定自若、稳操胜券。“我师”指宋军;“如林”比喻众多,形容宋军阵容整齐;“不”是副词,表示否定;“以”,同上;“惧”是形容词,表示恐惧;“以”与“而”相对应,都是连词,表示结果或原因;“则”是连词,表示转折;“愈”与“不”相对应,都是副词,表示程度加深;“宁”是连词,表示选择关系;“不”与“宁”相对应,也是副词,表示肯定;“以”与“也”相对应,都是连词,表示递进关系;“益”是连词,表示增加。
全诗结构严谨严密、层次分明,语言简练、富有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