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之一字协天伦,信可通天感鬼神。
霜满竹林安得笋,心倾泪雨自生春。
只闻郭巨曾埋子,岂得曾参亦杀人。
凿隧及泉愚尔耳,斯人盍是舜之臣。
南楼,武昌之胜景也。孝之一字,天伦之始也;信可通天,感鬼神之至也。霜满竹林,安得笋乎?心倾泪雨,自生春矣!郭巨曾埋子,岂曾参亦杀人乎?凿隧及泉,愚尔耳矣,斯人盍是舜之臣乎?
此诗以武昌南楼为背景,通过对其自然景观和历史人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辉煌时期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诗中以描写自然景色和古迹为主线,融入了对历史人物庾亮的怀念,展现出对往昔荣光和壮丽景色的向往之情。
首句“孝之一字协天伦”,以孝道作为纽带,联结天伦之乐。孝,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维系家庭和社会的重要纽带。在诗中,孝被赋予了通天感鬼神的力量,这既体现了孝道的神圣性,也暗示了孝道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霜满竹林安得笋”一句,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隐喻社会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竹子在霜雪的覆盖下依然能够生长出新的笋尖,象征着即使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依然能够孕育出新生的力量。这与现实中的某些现象相呼应,揭示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只闻郭巨曾埋子”一句,借用古代传说中郭巨埋子的故事,来警示人们不应忘记历史,更不应重蹈覆辙。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现实的警惕。
“岂得曾参亦杀人”一句,通过对比历史上的两个人物曾参和郭巨,来强调善恶之间的界限。曾参虽然有贤名,但最终却因为误杀了人而名声受损,而郭巨则因其善举而被世人传颂。这一对比,既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也提醒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明辨是非,坚守正义。
最后两句“凿隧及泉愚尔耳,斯人盍是舜之臣”,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他认为那些盲目追求功利、忽视道德的人,就像是被愚昧所蒙蔽,缺乏真正的智慧。而舜,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圣君,他的臣子们都是贤良方正之人。诗人以此比喻,呼吁人们应效仿舜帝,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
《武昌怀古十咏南楼》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深度的诗歌,通过对武昌南楼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古代辉煌时期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诗中融入了孝道、历史典故等元素,既体现了诗人的文学才华,也展示了他对社会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