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树五树啼寒猿,一声两声落耳根。
吾疑耳到猿啼处,却是猿声随风奔。
猿声不悲亦不怨,吾亦于世何所恋。
夜深月白风籁寒,听此忽然毛骨换。

诗句释义:

  1. 三树五树啼寒猿 - 描述周围树木中传来的猿啼声。这里的“三树五树”可能是指数量,也可能象征声音的密集或深远。
  2. 一声两声落耳根 - 指每一声猿啼都能清晰地传入耳朵。
  3. 吾疑耳到猿啼处 - 我怀疑自己正站在猿啼声源的地方,可能是幻觉或者错觉。
  4. 却是猿声随风奔 - 尽管我怀疑自己就在猿啼声中,但最终却发现这些声音是随风而动,不是固定在某一地点。
  5. 猿声不悲亦不怨 - 猿啼的声音既不悲伤也不埋怨。
  6. 吾亦于世何所恋 - 我对世间的事物并没有太多留恋,可能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
  7. 夜深月白风籁寒 - 夜晚,月光皎洁,风声清冽。
  8. 听此忽然毛骨换 - 听到这声音后,我感觉自己的骨髓和毛发都好像被震动了一样。

译文:

三棵五棵树上,传来的哀嚎般的猿啼声,一阵阵落在我的耳边。
我一直以为我就在那个猿啼声的来源地,但实际上,这些声音只是随风飘荡。
猿啼声并不悲伤也不怨恨,我对这个世界也没有太多的留恋。
在夜晚,月光明亮,风声清冽,听到这样的声音,我感到自己的骨髓和毛发都在颤抖。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猿啼声的远近、高低、强弱、悲喜,巧妙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与内心的独白。诗人用“三树五树啼寒猿”营造了一种深邃宁静的氛围,同时“一声两声落耳根”又透露出一种紧迫感,让人感觉到猿啼声的强烈和持久。

诗中的“吾疑耳到猿啼处,却是猿声随风奔”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与幻想界限的思考,即我们常常会陷入自己的幻想中,误以为自己真的处于某个地方,其实这只是我们的想象。这种描写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哲理性。

末尾“听此忽然毛骨换”则形象地描述了诗人在听到猿啼声时的心理反应,这种强烈的情感冲击使得他的骨髓和毛发似乎都被震撼了。这不仅是对声音的感受,也是对生命和存在本质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对自然界声音的细腻描绘,反映了诗人对人生、世界以及存在的深刻思考,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