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室空山里,纤尘迥莫侵。
若非同臭味,谁肯远过临。
健策凌丹壑,清诗动玉琴。
溪边一回首,平地足崎嵚。

【注释】

次公济精舍——即“济州精舍”。济,地名,在今河南开封市东。

空山里——空山,指深山。

纤尘迥莫侵——纤尘:微细的灰尘。迥,远。

若非同臭味——臭味,这里指志趣相投的人。

谁肯远过临——过,拜访。临,临别之际。

健策凌丹壑—丹,红色;壑,山沟。

清诗动玉琴——玉琴,美玉制成的琴。

【赏析】

此诗首联写景,颔联抒情,颈联议论,尾联收笔,层次分明,浑然一体。全诗语言质朴,风格自然,是一首清新秀丽的小品。

诗以“次公济精舍”为题,点明题旨,并表明作者对济州精舍的喜爱。开头二句描写济州精舍的幽静环境。“一室”,一个房间。“空山里”,“纤尘”两处,都极言其静。这两句既写出了精舍的幽静,也写出了精舍与世俗生活的隔离,为后文抒怀作了铺垫。

三、四句写诗人在济州精舍中的所见所感。“同臭味”,意谓志趣相投。《左传·成公十年》:“叔孙豹与韩宣子语,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集解》引杜预注:“言同道者,虽加罪不至死。”诗人在这里用典是为了表明他与济州精舍主人志趣相投,因而能畅谈心迹。但诗人并不满足于这种志趣的相同,而是进一步指出,他们能够彼此接近,是因为志趣相投。因此他才不远千里来拜访主人,希望能与他共商大计。这两句诗把诗人的情志和盘托出。

五、六句紧承第四句而来,进一步抒发诗人的感慨。“健策凌丹壑”,是说主人驾车奔驰在丹青般的山岭之上。“清诗动玉琴”,是说主人挥毫泼墨,吟诵着清丽的诗篇,弹奏起美妙的琴声。“凌”、“动”两个动词用得十分生动形象。“健策凌丹壑”一句还包含着诗人对济州精舍主人的崇敬之情。

尾联两句写景抒怀。“溪边一回首,平地足崎嵚”,意思是站在溪边回望那片青山绿水,只觉得它们低平如丘陵,起伏有致;如果登上高高的山岭,则又是另一番景象了。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把眼前的景物写得更加动人,从而表达了他对济州精舍主人的敬仰之情。

这首诗语言清新,感情真挚,是一首很有特色的咏物小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