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头挑月入烟萝,城郭尘埃柰尔何。
若到名山高着眼,洞天深处异人多。
【注解】
①单应之:唐代人,与李白交好。
②閤(gé)山:今四川彭山县南的庐山。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送朋友单应之去庐山时所作。诗中既赞美名胜山川,又寄寓对友人的深厚友谊和美好祝愿。
首句“杖头挑月入烟萝”,写单应之去庐山,李白在江边送别时的情形。“杖头”即拐杖,诗人手持拐杖,一边走路一边赏月,进入烟笼的庐山。“入烟萝”三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庐山云雾缭绕、苍翠欲滴的景象;“烟罗”二字,则写出了庐山缥缈、虚无缥缈的神秘色彩。这四句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将李白和单应之相别的情景描写得淋漓尽致。
第二联“城郭尘埃柰尔何”,“柰尔”,即如此,这样。这里指代单应之。意思是说,你来到庐山,那尘世的烦恼就奈何不了你啊!诗人用“柰尔”来表示感叹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单应之远赴庐山的关切之情。
第三联“若到名山高着眼”,是说如果你到了名山之后,要高瞻远瞩,登高望远,放眼世界。这里的“名山”,指的是庐山。这一联,既表明了李白送别时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他对自己能像庐山一样高瞻远瞩的美好憧憬。
最后一句“洞天深处异人多”,是说如果有机会登上庐山的高处,就能发现一个幽深莫测的世界,那里的人很多都是与众不同的高人隐士。这一联,既是对单应之远游的鼓励,也是对自己未来人生道路的一种期待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