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空四无人,涧树生凉秋。
杖策忘所适,水木娱清幽。
散发尘外飙,濯足清瑶流。
静啸长林内,举翮仍丹丘。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掌握答题格式和技巧。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结合诗中的意象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以及所表达的意境,并分析作者运用的艺术手法,注意赏析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及注释进行。

本题中要求考生对诗作进行分析。首先要读懂全诗的内容,然后逐句分析诗意,最后结合诗歌的主旨、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经历等,进行评价与赏析。

第一首:前两句“山空四无人,涧树生凉秋”写山静林空,秋意萧瑟,以“山空”二字总括下文写景之笔,为结句“丹丘”张目。“涧树生凉秋”一句,写秋天山涧里的树木,因为深藏幽处,所以显得特别清冷。“生”字用得极好,写出了树木的生机与秋意盎然的气氛。接下来三句“杖策忘所适,水木娱清幽”,是说拄着拐杖随意漫步,水边树林里清幽寂静,使人感到身心愉悦。“杖策”,“杖”,“持杖”,拄着拐杖;“策”,马鞭也。这里指拄着拐杖。“忘所适”,无所适从,指任其自然。“水木”句,水边的树木,水边的树林,清幽寂静。这一句是说自己闲游于水木之间,怡然自乐。“散发尘外飙”,散发,披散开头发;飙,旋风。“尘外飙”,超脱尘世的疾风。“濯足清瑶流”,洗濯双足清泉,这里指清凉的溪流。这句是说在溪流里洗脚,享受着凉爽的泉水。“静啸长林内,举翮仍丹丘。”长林,大树林。“举翮”(hé),展翅。这句是说在树林中长啸,振翅高飞。这一句是说在树林中长啸,振翅高飞。

第二首:前两句“借王嘉叟所藏赵祖文画孙兴公天台赋凝思幽岩朗咏长川一幅有契于心因作此诗二首”写自己因喜爱这幅画而写下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借”,凭借;“王嘉叟所藏赵祖文画孙兴公天台赋”,赵祖文,即赵伯升(?一390年),字子高,吴郡人。曾官太子舍人,以能书善画见赏于时人。孙兴公《天台赋》,即东晋画家顾恺之所作的一篇山水画作说明文。顾恺之(?—376年),字长康,小字虎头,会稽人。晋陵(今江苏无锡)人。出身士族家庭,工书画,擅音律、棋艺,精绘画,尤善人物画和肖像画。后人称他为传神画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凝思幽岩朗咏长川”,“凝思”意为深思默想,沉思遐想。“幽岩”,“山岩”,山崖。“朗咏”,高声吟诵。“朗”,明朗;“咏”,“吟”。这一句写自己在幽深的山岩上沉思,高声地吟诵长川的景色,心中有着共同的感受。“一幅有契于心”,一幅画,有共同的感受。“契”,相合、投合。“因作此诗二首”,于是写下这首诗二首。“契于心”三字是说这幅画有共同的感受,因此写下这首诗二首表达自己的感慨。

第三首:“散发尘外飙,濯足清瑶流”两句是说披散头发,乘风直上云霄,双脚浸入清澈的山泉中。

第四首:“静啸长林内,举翮仍丹丘”两句是说静静地在大森林里长啸,展开翅膀又飞到那青翠的山巅之上。

【答案】

(1)先抑后扬,由悲而喜。

(2)“空”“凉”“逸”“幽”四字,将山的空旷与秋日的凉意融为一体,渲染出一种凄寂的氛围。

(3)“杖策忘所适”,以“杖策”代步,任凭自然,体现了诗人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4)“水木娱清幽”,以“水木”点明所在位置,表明身处清幽之中,心情舒畅。

(5)“散发尘外飙”,以散发形容飘荡在空中的头发,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超脱世俗的飘逸之美。

(6)“濯足清瑶流”,“濯足”即洗足,这里比喻诗人在清冷的山泉中畅饮泉水以解渴。“清瑶”即清泉,这里暗喻山泉水清且甘甜。

(7)“静啸长林内”,以“静啸”表现了山林间的宁静与和谐。“长林”即茂密成林的大树林。“举翮仍丹丘”,以“举翮”表示振翅高飞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自由自在、逍遥洒脱的生活情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