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岳千仞起,祝融一峰高。
群山畏突兀,奔走如曹逃。
我来雪月中,历览快所遭。
扪天滑青壁,俯壑崩银涛。
所恨无十犗,一掣了六鳌。
遄归青莲宫,坐对白玉毫。
重阁一徙倚,霜风利如刀。
平生山水心,真作货食饕。
明朝更清澈,再往岂惮劳。
中宵抚世故,剧如千猬毛。
嬉游亦何益,岁月今滔滔。
起望东北云,茫然首空搔。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的一首七言绝句。它描绘了作者登上祝融峰绝顶时所见的景象,以及他对自然美景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感慨。下面是逐句的解释:

第1句:“自上封登祝融峰绝顶次敬夫韵”
注释:这里“自上封”指的是在长沙(今湖南长沙)时所作诗,“登祝融峰绝顶次敬夫韵”则是说这首诗是在登临祝融峰之极顶后,根据敬夫(即李攀龙的字)所吟诵的诗句所作的回应。
赏析:诗题中的“自上封”表明了创作的时间地点,而“登祝融峰绝顶次敬夫韵”则透露出了诗人在攀登过程中与敬夫诗歌相呼应的创作背景。

第2句:“衡岳千仞起,祝融一峰高。”
注释:衡山是五岳之一,其主峰名为南岳;祝融峰是南岳的主峰,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境内。这两句话描绘的是衡山和祝融峰雄伟壮观的画面。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衡岳、南岳、祝融三地的自然景观的描述,营造出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为下文的创作奠定了基调。

第3-4句:“群山畏突兀,奔走如曹逃。”
注释:曹,古地名,这里泛指众多山峰。这句诗表达了群山面对峻峭的山峰时的畏惧之情,如同曹魏军队在敌军面前惊慌失措一般。
赏析: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群山比作曹魏军队,生动地描绘了群山在峻峭山峰面前的惊恐状态,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第5-6句:“我来雪月中,历览快所遭。”
注释:雪月,指代清冷的雪景和月光。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雪月之中游览的情景,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赏析:这句诗通过描绘雪月中的景色,展现了诗人在自然美景中的愉悦心情,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于自然美的热爱。

第7-8句:“扪天滑青壁,俯壑崩银涛。”
注释:扪天指攀爬至高处,俯壑指俯瞰深谷。这句诗描绘了诗人攀登至山顶后所看到的壮丽景色。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攀爬至山顶后所见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同时,它也反映了诗人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

第9-10句:“所恨无十犗,一掣了六鳌。”
注释:犗,指古代一种捕鱼工具,也用于形容捕鱼的场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捕捞场面的喜爱之情。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渔人捕捞场景的描绘,展现了渔民们辛勤劳作的情景,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劳动人民的尊重和赞美。

第11-12句:“遄归青莲宫,坐对白玉毫。”
注释:青莲宫,指道教中的神仙居所,也常用以比喻隐逸之所。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回到青莲宫后的心境。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回归青莲宫后的心境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扰的淡泊之情。

第13-14句:“重阁一徙倚,霜风利如刀。”
注释:重阁,指多层的建筑结构。这句诗描述了诗人站在高处俯瞰周围建筑时的感受。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俯瞰建筑结构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建筑艺术的欣赏以及对于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

第15-16句:“平生山水心,真作货食饕。”
注释:货食饕,形容贪婪地追求美食。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山水美景的痴迷之情。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痴迷山水美景的情感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的深深眷恋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第17-18句:“明朝更清澈,再往岂惮劳。”
注释:明朝指未来的日子,更清澈表示更加清澈透明。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日子的美好憧憬以及对继续旅行的乐观态度。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美好未来的描绘以及对未来旅行的期待,展现了诗人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人生态度。

第19-20句:“中宵抚世故,剧如千猬毛。”
注释:中宵,指深夜时分。剧如千猬毛,形容世事纷繁复杂,如同刺猬身上的毛发一样密集且难以梳理。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深夜时分感慨世事的复杂性。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深夜时分感慨世事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百态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复杂人际关系的无奈感叹。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同时,它也反映了诗人在攀登过程中所展现的勇气和毅力,以及对于人生旅途的积极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