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抱冰炭,从君识乾坤。
始知太极蕴,要眇难名论。
谓有宁有迹,谓无复何存。
惟应酬酢处,特达见本根。
万化自此流,千圣同兹源。
旷然远莫御,惕若初不烦。
云何学力微,未胜物欲昏。
涓涓始欲达,已被黄流吞。
岂知一寸胶,救此千丈浑。
勉哉共无斁,此语期相敦。
【注释】
昔:以前。抱:怀抱。冰炭:比喻心中痛苦与烦恼。君:对人的敬称。识:认识。乾坤:天地,宇宙。太极:指天地万物的本原,即“道”。要眇(yǎomiǎo):微妙、细微。难名论:难以用言语说明。谓:认为。宁:宁静、安宁。有:存在。无:不存在。特达见本根:特别明白地看到事物的根本。万化自此流:从这开始,万事万物都由此发展。千圣同兹源:历代圣人都是从这里出来的。旷然远莫御:远远地看,不能控制。惕若初不烦:恐惧如同从未有过一样。云何学力微:怎么能说学力不足?未胜物欲昏:没有能力抑制物质欲望。涓涓始欲达:像水珠那样开始有所追求。已被黄流吞:却被黄色的泥沙所吞噬。胶:胶水,比喻束缚自己的私心杂念。千丈浑:像千丈的水一样混浊不清。勉哉共无斁(yì):努力吧,大家都不要懈怠。此语期相敦:希望你能够牢记这些话,互相勉励。
【赏析】
这是一首答诗,是诗人对于友人敬夫赠言的酬和之作。全诗八句,每句七字,四句为一联,两联成对。
起首两句写自己过去抱着沉重的心情,跟从友人一起认识了世界的本来面目。“抱”,“从”,点明自己当时的心态;“冰炭”,喻指心中的忧愁与烦恼,突出了内心的痛苦与矛盾;“乾坤”则指天地,喻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或道理,“识”,就是理解,认知。“始知太极蕴”承上启下,由“抱”而“识”也,“太极”,指天地万物生成变化的本原或道理,这里指宇宙万物的本体。“蕴”,蕴含、包含着。“要眇难名论”,是说自己虽认识到了“太极”,但却无法用言语加以表述,只能感到它的深奥莫测,难以用语言来描述。“要眇”,形容深奥细微;“难名论”,难以用言语来形容。接着诗人又进一步阐述自己对“太极”的认识:“谓有宁有迹,谓无复何存。”既然认识到了“太极”的存在,那么,它既不是虚无缥缈的,也不是可以捉摸得到的;既然认识到了它的虚无缥缈,那么,又何必去苦苦追求呢!“宁”、“谓”、“何存”等词,都表明了诗人对此的深刻认识。“惟应酬酢处,特达见本根”,诗人在这里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只有通过应酬往来的交往中才能真正明白事物的本根源由,而这种交往正是在“应酬酢处”之中进行的。“万化自此流”,是从这开始,万事万物都由此发展,而这种发展又是在“特达见本根”中得以实现的。
“旷然远莫御”二句,诗人进一步发挥了前面的观点:“万里遥不可及,但觉恐惧如初时般没有烦扰。”“远莫御”,遥远得不可接近;“惕若初不烦”,恐惧得好像未曾产生过什么烦恼一样。“云何学力微”,怎么还能说我的学问不足?“未胜物欲昏”,又怎能够说我无法抑制物质的欲望?“涓涓始欲达”三句,诗人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感慨:那些细小的水滴,开始是有所追求的,但很快就被泥沙所吞没;我岂能知道一寸胶合剂就能拯救那千丈浑浊的泥潭吗?“岂知一寸胶,救此千丈浑”,诗人以胶合剂喻自己的私心杂念,以“千丈浑”喻指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种种污垢和污秽之物,表达了他对自身私欲的深深厌恶之情。最后两句,诗人再次发出感慨:“勉哉共无斁”,希望大家能努力奋进吧!“此语期相敦”,希望大家能牢记这些话,互相勉励。
全诗以问答的形式,层层深入地展开议论,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生动,富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