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结友寻名山,下穷绝壑高危颠。
胡为一旦堕尘网,五老在望心茫然。
青牛底处有行迹,白鹿几时同正员。
清游带雨想幽绝,妙处只恐诗中传。

【注释】

诸友:指与作者交游的友人。游山诗卷:即《游山诗草》,为作者与朋友同游名山时所作。首尾两篇:《游山诗》共八首,前六首为《首篇》,《次篇》、《三篇》、《四篇》、后二首为《尾篇》。

“结友寻名山”,结交朋友,游览名胜大川,这是古代文人士大夫常有的爱好。“下穷绝壑高危颠”,这里说“下穷”和“下危”都是夸张的说法,意思是要攀登最高峰。

“胡为一旦堕尘网”,忽然之间,我被尘世网罗所缠身。“五老在望心茫然”,五老山在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境内的青阳县,是著名的风景胜地。“胡为”即为何,为什么。“堕尘网”即被尘世网罗所缠身,这里比喻仕途上遇到挫折或困厄。

“青牛底处有行迹”两句,青牛谷在安徽休宁北,是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李白曾在这里隐居过。

“白鹿几时同正员”,白鹿原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也是一处风景秀美的地方。《汉书·武帝纪》载,汉武帝曾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封西王母的弟弟赤松子为“太玄真人”。后来人们便把仙人居住的山林称为“仙林”,把道士居住的山林也称为“仙林”。

“清游带雨想幽绝”,在幽静的山水间游玩,仿佛带着雨气一样清新,想象那幽深绝妙之处。

“妙处只恐诗中传”,美好的境界,恐怕只有通过诗歌才能传达了。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李白当时因受权臣杨国忠、边将安禄山等排挤,长期沉沦于长安。此诗是他与友人游名山时所作《游山诗草》(共八首)的开头部分。全诗写诗人与友人游名山,抒发对仕途坎坷的感慨。

首句“向来结友寻名山”,表明诗人与友人同游名山的目的,是为了交友、赏景。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它概括了诗的前六句的内容。诗人游山的目的是交友,但当他与友人游遍了名山之后,却感到失望而归。这两句既表达了他游历名山的愿望,也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的苦闷心情。

第二句“下穷绝壑高危颠”。这一句承接上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游山的情景。他游遍了名山之后,感到十分失望,便离开了朋友们,独自登上高山,去寻找自己的归宿。这两句既是描写,又包含了议论成分,表达了诗人对仕途失意的感受和对名利的淡泊之情。

第三句“胡为一旦堕尘网”,“堕尘网”即陷入红尘之中,受到世俗的束缚。这一句紧承前句而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他游山寻访好友,原本是想借此来摆脱官场的羁绊,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然而事与愿违,最终却落得个被尘世网罗所缠身的结果。这两句表达了他对名利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奈的心情。

第四句“五老在望心茫然”。“五老”是指华山附近的五个高峰,其中以西岳华山最为著名。这里借指名山。这一句是说,诗人站在山顶上,眺望远处的五老峰,心中感到茫然不解。诗人之所以会感到茫然不解,是因为他在仕途上的遭遇使他对名利看得越来越淡薄。这一句既是描写,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

第五句“青牛底处有行迹”。这句中的“青牛”,是李白自号,也是他的字。青牛山在安徽休宁北,景色秀丽。这一句是说,李白曾到过青牛山这个地方。

第六句“白鹿几时同正员”。“白鹿原”在陕西西安之南,也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这一句是说,李白曾到过白鹿原这个地方。这两句是回忆过去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和怀念之情。

第七句“清游带雨想幽绝”,这一句是写诗人游玩时的所见所感。诗人在游玩时,伴随着细雨,感觉十分清新。他想象着幽深绝妙的境界,想要去体验一下那种超凡脱俗的感觉。这一句既写了景色,又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第八句“妙处只恐诗中传”,这是诗人对自己的创作进行评价。他认为美好的境界只能通过诗歌来表达,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眼前。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创作的自信,也体现了他对艺术的独特见解。

整首诗通过叙述诗人与友人游名山的经历以及他对名利的看法,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艺术的追求。同时,诗人的语言优美流畅,情感真挚动人,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