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读书地,町疃白鹿场。
世道有升降,兹焉更表章。
矧今中兴年,治具一以张。
弦歌独不嗣,山水无辉光。
荒榛适剪除,圣谟已汪洋。
亦有皇华使,肯来登此堂。
问俗良恳恻,怀贤增慨慷。
雅歌有馀韵,绝学何能忘。
奉同尤延之提举庐山杂咏十四篇白鹿洞书院
【注释】
- 奉:接受、奉命。
- 同:与,和。
- 尤延之:人名,作者的朋友或同事,可能是文学家、官员等。
- 提举:官职名,负责某一地区的事务或管理。
-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
- 杂咏:即诗歌,指对庐山自然景观、历史遗迹、人文风情等的描写和赞美。
-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书院之一,建于唐代,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 町疃(cháng tuán):地名,今已不存在,可能是指古代的一个村庄或乡镇。
- 世道:社会风气或时代背景。
- 兹焉更表章:此处表示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庐山的美景被重新发现并受到重视。
- 矧今:况且现在,表示更加的意思。
- 中兴年:指国家繁荣昌盛的时期,也常用来形容国家开始复兴的时期。
- 治具:治理的工具和方法。
- 弦歌:音乐与歌唱,泛指文化活动。
- 独不嗣:唯独不继承。
- 山水无辉光:指庐山的自然风光失去了往日的光辉。
- 荒榛(zhēn):草木丛生的地带。
- 圣谟(mó):伟大的谋略,这里指的是国家的长远规划和发展策略。
- 皇华使:古代出访外国的使节,这里指外国使节。
- 问俗:询问风俗民情。
- 良恳恻:真诚而深切的样子。
- 怀贤:怀念贤才。
- 雅歌:优美的歌曲。
- 绝学:指失传的学问或技能。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关于庐山景色和历史的诗歌,通过描绘庐山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表达了作者对庐山的喜爱和对国家繁荣的期望。
首联“昔人读书地,町疃白鹿场。”回顾了庐山作为古人学习之地的历史,以及其美丽的自然风光。这里的“町疃”可能是一个地名,而“白鹿场”则可能是指一个与庐山相联系的地名或场所。
颔联“世道有升降,兹焉更表章。”则转向了社会历史的大背景,强调了在国家兴盛时期,庐山的重要性得到了新的提升和认可。这里的“升降”可能指的是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而“兹焉更表章”则表达了这种重要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以重新发现和重视。
颈联“矧今中兴年,治具一以张。”进一步强调了当前国家正在经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而治理的方法也得到了加强和改进。这里可能包含了对国家未来发展的美好期待和对治理方法的重视。
尾联“亦既有皇华使,肯来登此堂?”则是对前文的回应和总结,表达了对于外国使节能够来访并登上这座大厅的期待。这里的“皇华使”是指出使外国的使节,而“登此堂”则暗示了庐山作为一个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的地方,值得外国使节来访并参观。
整首诗通过对庐山景色和文化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繁荣和历史传承的赞美和期望。同时,诗中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庐山这个独特地方的深厚感情和对其未来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