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逢个老翁,自负柴一束。
乌巾插在腰,背手牵黄犊。
借问何处居,指点破茅屋。
午鸡啼短墙,麦饭方炊熟。
【解析】
此诗描绘了一位农夫形象。诗人通过观察,发现农夫的“乌巾”,是插着的;农夫的“柴束”,是背着的。诗人还从农夫的身上看到了一种勤劳朴素、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诗人在描绘中,运用了白描手法,语言简练而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答案】
译文:路遇个老翁,自负捆着柴。乌巾插在腰,背手牵黄犊。借问何处居?指点破茅屋。午鸡啼短墙,麦饭方炊熟。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景色的田园小诗。诗中以“竹溪先生”自比。竹溪先生即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渔人。他头戴乌巾,身背柴束。诗人用“乌巾”来比喻他的头巾,用“柴束”来比喻他的行李。诗人发现这位“先生”背着柴束,头顶乌巾,不慌不忙地走在田埂上。于是,诗人便上前询问:“您要到哪里去?”先生回答说:“我住在这茅草屋里。”诗人又问:“那您家养了什么家禽?”先生回答说:“我养了一只黄犊子。”
诗人看到农夫正牵着他的黄犊子到田里去放牧。他走到村边的短墙边,听到一声声的午鸡啼鸣,又看到一锅锅热腾腾的麦饭正在炊火中翻滚,于是诗人便对农夫说:“中午的太阳已经偏西,快把牛赶回来吧!不然就赶不到中午吃饭了!”农夫听了,高兴地说:“好哇!谢谢您的关心!”
这首诗写得很自然,很质朴,没有雕琢的痕迹。它以简洁的语言,真实地描绘了一个农村劳动生活的片断。诗中所表现的农夫的勤劳纯朴、淡泊名利的精神风貌是值得称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