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澹烟覆渚,呜呜角收声。
白毫万丈光,下注千山倾。
良夜三五时,玉楼十二城。
皇天老眼开,碧湛双瞳睛。
窥我读书窗,徘徊到天明。
风从树头来,挟我入太清。
飞萤转蒿丛,熠耀徒营营。
露气下庭宇,秀爽凌冠缨。
以兹无尽景,对此不平鸣。
不如使云遮,寂历忘吾情。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浏览一番诗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语言的音韵美。然后仔细阅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理解诗句含义时,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如“澹澹烟覆渚”中的“淡”,“角收声”中的“收”,“万丈光,下注千山倾”中的“万丈光”“下注”,都是写月色,“白毫”是写月光,“太清”指天空。“皇天老眼开,碧湛双瞳睛”中“老眼”、“开”,“碧湛双瞳睛”中的“碧湛”是形容月光明亮,“双瞳”指眼睛,都是写月光。“窥我读书窗,徘徊到天明”中的“窥我”是说我在偷看别人,“徘徊”是形容我的心情。赏析时要结合诗句进行。
【答案】
译文:淡淡的烟雾覆盖着江洲,凄厉的军号渐渐停歇。明亮的月光照耀着万里长江,照亮了千山万壑。皎洁的月亮从三更时分升起,照亮了一座座宫殿楼台。皇上的眼睛像久经沧桑的老人睁开了一样,清澈明亮。偷偷地窥视我读书的窗户,直到天明也不愿离去。风吹来树梢,把我吹入天上的仙境。萤火虫飞进蒿草丛中,发出微弱的光亮。露水气沾湿庭院的屋宇,清新凉爽。如此美好的月夜景致,让我不禁发出了不平之声。不如让云遮住月光,使一切美好忘记我的情思。
赏析:
首联:“澹澹烟覆渚,呜呜角收声。” 这一句描写的是夜晚江边景象。“澹澹”二字用得极好,它把江边的雾气写得十分浓重、朦胧、幽静。“澹澹”一词,既点明了时间(夜晚),又渲染了气氛,烘托出一种寂静、肃穆而又神秘的气氛。“呜呜”二字,则写出了军营中角声停止时的凄凉景象。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淡淡的烟雾笼罩着江面和沙洲,凄厉的军号声已经停止。
颔联:“白毫万丈光,下注千山倾。”这是对月夜景色的描绘。“白毫”是形容月光洁白,“下注”即照射,这里指月光照彻大地。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洁白的月光照耀着万里长江,照亮了千山万壑。
颈联:“良夜三五时,玉楼十二城。”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美丽的月光从三更时分升起,照亮一座座宫殿楼台。这里的“良夜三五”,是指十五的月夜,而“玉楼十二”则是虚数,意思是说:美丽的月光从三更时分升起,照亮一座座宫殿楼台。“十三”和“十二”都是虚指。
尾联:“皇天老眼开,碧湛双瞳睛。”“皇天”即皇帝,这里指诗人自己;“老眼”是年老的眼睛,指皇帝的眼睛;“碧湛”是形容月光明亮。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皇帝年迈的老眼突然睁开了,清澈明亮。“碧湛双瞳睛”中的“碧湛”是形容月光明亮,“双瞳”指眼睛,都是写月光。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十五夜看到明月后,由景生情而作的诗。前四句先写景:“澹澹烟覆渚,呜呼角收声”,“澹澹烟覆”与“呜呼角收”相映成趣,一写江上月色之明,一描军中角声之声。后四句再转写人:“良宵三五时”,“玉楼十二城”,写月下之美景;“皇天老眼开”,写帝室之佳景;“碧湛双瞳晴”,写帝室之圣景;“窥我读书窗,徘徊至天明”,写帝室之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