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川凿山三大像,突兀皆在江之湄。
修觉九顶见略尽,独此恨未瞻容仪。
朅来胜地了畴昔,轻轩瘦马相追随。
百尺金躯信雄杰,三乘宝阁何瑰奇。
燃犀不用照幽鬼,击鼓自合趋冯夷。
前人开创愿力广,下与舟楫扶倾危。
六月滩涛剧奔吼,一分性命争毫厘。
篙工落胆行者泣,弹指乞活天人师。
人心狎水水多祸,佛力在人人不知。
年来蜀产坐朘削,夜半有力真能移。
轲峨大艑去不绝,彩鹢破浪风扬旗。
慈悲但作布施相,江神虽怒将何为。
题龙华佛阁
西川凿山三大像,突兀皆在江之湄。
修觉九顶见略尽,独此恨未瞻容仪。
朅来胜地了畴昔,轻轩瘦马相追随。
百尺金躯信雄杰,三乘宝阁何瑰奇。
燃犀不用照幽鬼,击鼓自合趋冯夷。
前人开创愿力广,下与舟楫扶倾危。
六月滩涛剧奔吼,一分性命争毫厘。
篙工落胆行者泣,弹指乞活天人师。
人心狎水水多祸,佛力在人人不知。
年来蜀产坐朘削,夜半有力真能移。
轲峨大艑去不绝,彩鹢破浪风扬旗。
慈悲但作布施相,江神虽怒将何为。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登临龙华佛阁时的即景抒怀之作,通过对佛阁及其周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佛法的敬仰、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首联“西川凿山三大像,突兀皆在江之湄。”开篇便描绘了龙华佛阁所在之地的自然风光和建筑特色。诗人以“西川”点明了地理位置,接着用“三大像”形象地描述了佛阁的建筑规模和造型特点,而“突兀皆在江之湄”则进一步突出了其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和自然美。
颔联“修觉九顶见略尽,独此恨未瞻容仪。”则是诗人对佛阁本身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描绘。通过“修觉九顶见略尽”这一描写,诗人展现了佛阁的宏伟壮观和庄严肃穆的氛围。然而,“独此恨未瞻容仪”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无法亲眼目睹佛阁真正面貌的遗憾之情。
颈联“朅来胜地了畴昔,轻轩瘦马相追随。”则转而描述了诗人游览佛阁时的情景。诗人用“朅来”一词表达了自己突然来到此地的惊喜之情,而“轻轩瘦马相追随”则描绘了游客们悠然自得的景象。
尾联“百尺金躯信雄杰,三乘宝阁何瑰奇。”则是诗人对佛阁的赞美之词。诗人以“百尺金躯”来形容佛阁的高耸入云,而“三乘宝阁”则巧妙地将佛教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使整首诗更加富有文化底蕴和内涵。
尾联“燃犀不用照幽鬼,击鼓自合趋冯夷。”则是诗人对佛阁夜景的写照。诗人用“燃犀”一词形象地描绘出了佛阁夜晚灯火通明的景象,而“击鼓自合趋冯夷”则表达了人们在此欢聚一堂、共庆佳节的场景。
尾联“前人开创愿力广,下与舟楫扶倾危。”则是诗人对佛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肯定。诗人用“前人开创愿力广”表达了对古人智慧和勇气的敬佩之情,而“下与舟楫扶倾危”则揭示了佛阁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尾联“六月滩涛剧奔吼,一分性命争毫厘。”则是诗人对佛阁周围环境的生动描绘。通过“六月滩涛剧奔吼”这一描写,诗人展现了佛阁所在地区夏季的洪涝灾害景象,而“一分性命争毫厘”则表达了人们在此面对自然灾害时的顽强和坚韧精神。
尾联“篙工落胆行者泣,弹指乞活天人师。”则进一步深化了对佛阁周边人们生活状态的描述。诗人用“篙工落胆行者泣”表达了人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助和恐惧情绪,而“弹指乞活天人师”则体现了人们对神灵庇护的祈求和依赖心理。
尾联“人心狎水水多祸,佛力在人人不知。”则是诗人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通过“人心狎水水多祸”这一比喻,诗人指出人们往往因为过于亲近水而遭受祸害,而“佛力在人人不知”则表达了人们对佛法的了解程度不够深入的问题。
尾联“年来蜀产坐朘削,夜半月有实移。”则是诗人对当地自然环境变迁的感慨。通过“年来蜀产坐朘削”这一描写,诗人展现了四川地区近年来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现状,而“夜半月有实移”则表达了人们对未来希望的寄托和期待。
尾联“轲峨大艑去不绝,彩鹢破浪风扬旗。”则是诗人对当地交通工具的描绘。通过“轲峨大艑去不绝”这一描写,诗人展示了当地水上交通业的繁荣和发展,而“彩鹢破浪风扬旗”则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尾联“慈悲但作布施相,江神虽怒将何为。”则是诗人对佛法慈悲精神的赞美。诗人认为佛法具有无边的智慧和力量,可以化解世间一切矛盾和纷争,即使江神再愤怒也无济于事。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龙华佛阁及其周边的美景和人文景观,同时通过对佛阁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以及周围环境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敬仰、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