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著书贪日课,文士卖文救穷饿。青楼歌酒属富儿,不意此名君乃荷。
风波平地自谁始,一倡从知百人和。东鲁男子旧修谨,南郡诸生底逋播。
平安敢烦街吏报,洁白长赓楚人些。流言不计两曾参,机上慈亲枉惊堕。
阮舍尤须办南北,杜冠可无分小大。宁知宋玉笑登徒,或指宣尼作阳货。
璧亡误使张仪去,兵利徒为少卿祸。违从兄食祇厚诬,偿同舍金聊引过。
无黥可息劓可补,未信白璧青蝇涴。君不见吾宗孟公士所倾,亦有俗子惊人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送郑少尹赴澧》。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1. 书生著书贪日课,文士卖文救穷饿。青楼歌酒属富儿,不意此名君乃荷。(第一联)
  • “书生著书”指的是读书人写文章、做学问,“贪日课”表示为了生计而勤奋地读书或写作。
  • “文士卖文”指的是文人以文章换取金钱。
  • “青楼”在古代指的是妓院。
  • “富儿”指的是富有的人。
  • “不意此名君乃荷”意为没想到你(郑少尹)竟然会这样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誉。
  1. 风波平地自谁始,一倡从知百人和。(第二联)
  • “风波”比喻政治上的动荡不安。
  • “平地”比喻政治上没有斗争或争斗的局面。
  • “自谁始”意味着这一切是如何开始的。
  • “一倡从知百人和”意思是一旦有人发起,其他人就会随之附和。
  1. 东鲁男子旧修谨,南郡诸生底逋播。(第三联)
  • “东鲁男子”指的是生活在东方鲁地的男性。
  • “旧修谨”意味着他们过去一直很谨慎。
  • “南郡诸生”指的是南方郡县的学子们。
  • “底逋播”意味着他们现在四处飘荡。
  1. 平安敢烦街吏报,洁白长赓楚人些。(第四联)
  • “平安”指平安无事。
  • “敢烦街吏报”意为请求街上的小吏报告平安。
  • “洁白”指纯洁无瑕。
  • “长赓”指长时间地吟诵。
  • “楚人些”可能是指楚国的人或事物。
  1. 流言不计两曾参,机上慈亲枉惊堕。(第五联)
  • “流言”指谣言。
  • “不计两曾参”意味着这些谣言不值得计较,就像不考虑两个曾参的故事一样。
  • “慈亲”指慈爱的母亲。
  • “枉惊堕”意为母亲因担忧孩子而感到心烦意乱。
  1. 阮舍尤须办南北,杜冠可无分小大。(第六联)
  • “阮舍”可能是指阮籍,古代的一个文学家。
  • “尤须办南北”意味着需要考虑到南北的差异。
  • “杜冠可无分小大”意为不必过分区分事物的大小。
  1. 宁知宋玉笑登徒,或指宣尼作阳货。(第七联)
  • “宁知”意为难道不知吗?
  • “宋玉”指战国时期的著名辩才,也被称为宋玉。
  • “笑登徒”意为嘲笑那些轻浮的人。
  • “或指宣尼作阳货”中的“宣尼”指的是孔子,“阳货”是指孔子曾经批评过的阳虎。这里暗示了孔子也可能被误解为类似阳货的人物。
  1. 璧亡误使张仪去,兵利徒为少卿祸。(第八联)
  • “璧亡”指的是丢失了玉璧,这是古代的一种礼仪,象征和平。
  • “误使张仪去”意味着错误地让张仪离开。
  • “兵利”指战争带来的利益。
  • “徒为少卿祸”意为只带来了少卿的祸害。
  1. 违从兄食祇厚诬,偿同舍金聊引过。(第九联)
  • “违从兄”指违反了兄长的意愿,可能是由于某种原因被迫与兄长断绝关系。
  • “食祇厚诬”意为受到了兄长的欺骗和冤枉。
  • “偿同舍金”意为赔偿了同舍兄弟的损失。
  • “聊引过”意为勉强承认了自己的过错。
  1. 无黥可息劓可补,未信白璧青蝇涴。(第十联)
  • “无黥可息”意为不再受到刑罚的痛苦。
  • “劓可补”意为劓刑可以被弥补或减轻。
  • “青蝇”指的是污点,比喻诽谤之言。
  • “白璧”指的是纯净美好的玉璧,比喻清白无辜。
  • “涴”意为玷污。
  1. 君不见吾宗孟公士所倾,亦有俗子惊人坐。(第十一联)
  • “君不见”表示感叹的语气。
  • “吾宗孟公士”指的是作者的朋友或亲戚中有一位名叫孟公士的人物。
  • “所倾”意为被倾倒、受到推崇。
  • “俗子”指普通人。
  • “惊人坐”意为令人吃惊并引起轰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郑少尹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文人的命运。诗中的许多典故和引用也显示了作者对历史的了解和对儒家文化的尊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