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答光阴转法华,生涯更藉菊为家。
山园隔树翻秋雨,石径萦池浴晚霞。
学凤尾翘无限草,似鸡冠样不胜花。
萧椮安得诸王谢,竹下清谭煮露芽。

【注释】

1、书乡:指读书的地方。书乡僧庵:即僧人居住的书斋。

2、光阴:时间。转法华经:佛教经典之一。这里比喻岁月流逝,如佛法般不断流转。

3、生涯:一生的生计或生活。

4、藉:依靠、凭借。菊为家:以菊花为伴。

5、山园:在山上建有花园。隔树翻秋雨:隔着树林,听着秋风和雨声。

6、石径萦池浴晚霞:石子铺成的小路环绕着池塘,晚霞映照在水面上。

7、学凤尾:形容人像凤凰尾巴一样优美动人。翘无限草:形容人像凤尾一样,生机勃勃。

8、似鸡冠样不胜花:形容人像鸡冠花一样美丽,但又不似鸡冠花那样鲜艳夺目。

9、萧椮:指诗人自己。诸王谢:古代对贵族子弟的美称,这里指诗人自己的朋友。

10、竹下清谭:在竹林中畅谈。煮露芽:用煮过的茶叶泡茶喝。

【赏析】

这首七绝写一位隐居高士的清幽生活与高雅情趣,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首句“静答光阴转法华”,点明题旨。“静答”是说这位僧人面对时光流转,心境宁静,不作任何回答,只是默默地应对。“光阴转法华”,意味着他已领悟了佛法中的无常之理。

第二句“生涯更藉菊为家。”进一步说明他的清高孤傲的隐逸生活。“生涯”是说生活;“藉”是凭借。“菊为家”,是说他把菊花当作家园,借以寄托情怀,表达志趣。这两句诗写出了他超然物外、恬淡名利的人生态度。

第三、四句描绘了他所居山园景色之美:“山园隔树翻秋雨,石径萦池浴晚霞”。这是一幅深秋时节,山中景色的图画。“隔树翻秋雨”,表明诗人居处远离尘嚣,能听到秋雨淅沥之声,感到清凉怡人。“石径萦池浴晚霞”,则表明他居处环境幽雅,有泉水流淌,有花草沐浴晚霞。

第五、六句写他在山中的生活情趣:“学凤尾翘无限草,似鸡冠样不胜花。”这是说他喜欢观察自然界的事物,从中得到启发。他看到凤尾草,不禁想到凤凰的尾巴;而看到鸡冠花,则想到鸡冠的形状,觉得它美得令人难以比拟。“学凤尾翘无限草”,意思是他喜爱凤尾草这种植物,因为它像凤尾一样优美动人;而“似鸡冠样不胜花”,则表示他欣赏鸡冠花的美丽,又觉得它比不上凤尾草那样生机勃勃。这两句诗既赞美了凤尾草和鸡冠花的自然美,也表现了他对这两种植物的喜爱。

最后一句“萧椮安得诸王谢,竹下清谭煮露芽。”是说诗人的朋友都住在竹林深处,彼此经常在竹林里清谈交流。“萧椮”是诗人自称,“萧”指竹子;“椮”是竹制的乐器,这里用作自谦的说法。“诸王谢”是对朋友的尊称。这两句诗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敬爱之情,同时也表明他乐于与朋友交往,过着一种高雅闲逸的生活。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隐士高洁的人格和高雅的生活情趣,表现了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读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陶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