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华峰头花十丈,十八韩翁语豪壮。
法华会上如车轮,跨猊仙人妄与真。
九州芒芒置勿问,万柄秋塘插寒镜。
楚人裂裳缉为衣,一尘涴之色不怡。
孽童万死剑斩马,何物奴言似之者。
触花花恐怒且嗔,悲风猎猎吹白蘋。
我来拊槛笑仍喟,欲挽清泠濯斯秽。
主人冁然客罢休,一醉能销千古愁。
【注释】
太华峰: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县。韩愈曾游此山,故有此诗;“十八”指韩愈年岁。语豪壮:意即说大话、说豪言壮语。法华会:唐代佛教净土宗的法华三圣图,为释迦牟尼、阿难、文殊师利等三人。车轮:佛教语,喻佛如车,能载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跨猊(ní)仙人:指唐玄宗时,有高僧玄奘法师从印度取经归来,玄宗为之设道场庆祝。妄与真:佛家称菩萨发心救度众生,虽无佛性,而其愿力亦足以成佛。九州:指天下。芒芒:茫茫,无边无际的样子。置勿问:不要理会。芒芒:无边无际的样子。秋塘:秋天的水塘。楚人:指屈原。裂裳缉衣:指屈原被贬后,在楚国境内四处流浪,衣衫褴褛,只好用布条把破衣缝补起来。一尘涴之色不怡:意思是说屈原的衣服上沾满灰尘,颜色都变坏了。孽童:指屈原的儿子。万死剑斩马:形容屈原被逼得走投无路,最后被迫自杀。何物奴言似之者:什么言语像是他(屈原)所说的呢?仆:谦词,对别人的自称。何物:什么。奴:谦词,对别人的自谓。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韩愈于公元825年(贞元二十一年)春在长安时所作。当时诗人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广东阳山县令。这年春天,他到太华游览,登上太华峰顶,眺望山下景色,触景生情,遂写下了这首七律。
首联“太华峰头花十丈,十八韩翁语豪壮”是写太华峰头花盛开的景象和韩愈当年在此豪气满怀的气概。太华,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韩愈年轻时曾多次游历华山,并作过不少咏华山的诗篇。《太华》就是其中之一。《太华》是组诗《山石》中的一首,共四章,前两章都是咏太华的风光。这里所选的是第一、二句。
颔联“法华会上如车轮,跨猊仙人妄与真”的意思是:佛法讲来如车轮一般转动不息,那些妄想成佛的仙人们,其实都是些虚幻不实的东西。
“九州”一句,是诗人看到祖国的山河如此广阔,不禁感叹万千,但又无可奈何,只得置之不理,任它自然。这一句中“置勿问”三字,表明诗人对世事已经看透了,不再去管它了。
颈联“楚人裂裳缉为衣,一尘涴之色不怡”的意思是:楚国的人将衣服撕裂做成布片,用来修补自己的破烂衣衫。然而,这些布片上的污垢玷污了他们的衣裳,使得他们的心情也变得忧郁不快了。这两句是说诗人看到百姓们生活艰难,却仍然忍受着痛苦的生活。
尾联“孽童万死剑斩马,何物奴言似之者”意思是:那些无辜遭受苦难的人们,他们的生命危在旦夕,而那些高高在上的达官贵人,却依然过着奢侈淫逸的生活。诗人愤慨地说:“这些人真是无耻到了极点!他们的奴仆们说的话,竟然像是他们自己所说的!”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这首诗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感受和强烈不满。同时,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也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