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水楼台耸佛宫,缘云扪石得榰筇。
布金地主空遗像,折桂仙翁失旧踪。
人去远山留夕照,僧归晚径带残钟。
眼中有句无人道,欲寄丹青恐未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应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根据各种诗句的具体意象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意,并结合诗句选取的分析要点来展开分析,或描述景象、或评论用词、或分析意境、或说明手法等。此诗为七律,首联“隔水楼台耸佛宫,缘云扪石得筇”交代了诗人登山寻访古迹的地点和途径;颔联“布金地主空遗像,折桂仙翁失旧踪”描绘了寻访古迹后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怀念之情;颈联“人去远山留夕照,僧归晚径带残钟”描绘了夕阳下僧人归寺的幽美景色;尾联“眼中有句无人道,欲寄丹青恐未工”表达了诗人心中无法言说的感慨和无奈。
【答案】
①隔水楼台耸佛宫(指登高望远的佛宫)②缘云扪石得筇(攀爬山路)③布金地主空遗像(寺庙中没有僧人)④折桂仙翁失旧踪(传说中仙人已经离去)⑤人去远山留夕照(落日余晖映照着远山)⑥僧归晚径带残钟(僧人在山路上行走)⑦眼中有句无人道(诗人心中难以表达的感情)⑧欲寄丹青恐未工(无法通过丹青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译文:
隔着水面的楼台矗立着佛宫,攀爬上山的路只能用手摸着石头。
寺庙中的佛像被布金的人遗弃而无人看管,折桂的仙人也失去踪影。
游人离开后山留下斜阳,僧人回寺的路上带着残余的钟声。
眼中有句无人道,想要把画寄给丹青恐怕还不够工巧。赏析:
首联写景,点明题旨。诗人由山腰向山上攀登,来到山顶时,只见隔江之遥的高楼阁台直插云霄,与天相接。这佛宫是建在山上的,它凌空而起,仿佛是云中仙境。诗人登上了一座石阶小亭,从亭内向外眺望,见一层层山峰如屏风般排列,宛如一幅山水画。这两句诗描写了诗人登高远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佛宫的赞美之情。
颔联写景,表现了诗人对佛宫的怀念之情。佛宫的主人早已不在,佛像也被遗弃了。诗人想象着当年仙人曾经来过这里,现在仙人也离开了,只留下了一片荒芜之地。这里的“空遗像”指的是佛宫中没有人看守。这里的“折桂”是传说中仙人的名字。这里的“仙翁”是指佛宫主人,也就是仙人。这里的“失旧踪”是指仙人离去了。这两句诗通过对佛宫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佛宫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感慨。
颈联写景,描绘出夕阳西下的美景。诗人沿着山路走下山去,只见夕阳洒在山间,山间的景色变得格外美丽。这里的“残钟”指的是寺庙里残留的钟声。这里的“晚径”是指傍晚时分的山路。这两句诗通过夕阳余晖和寺庙钟声这两个意象,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诗人独自一人走在山路上,听着寺庙里的钟声,不禁感到有些凄凉。
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之情。诗人看到眼前的景色,想到自己心中的感慨。他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想要把它寄托在绘画上。然而,画家却无法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这里的“眼中有句无人道”指的是诗人心中的感慨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这里的“丹青”指的是绘画。这里的“恐未工”是指诗人担心自己的感情无法通过绘画表现出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之情和对绘画技艺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