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崖高郁盘,下有千仞倾。
当时捐佩侣,寄此琤琮声。
坐石风露晚,心与秋月明。
沧浪若可濯,勿负冠上缨。

五石群玉峰

五石山,位于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北,是太行八陉中的最后一陉。据《元和郡县志》载:“在州南四十里,一名五台。”《读史方舆纪要》称:“五台山,在济源县东北五十里。”此诗所咏即五石山。

苍崖高郁盘,下有千仞倾:苍崖,指的是五石山上的峭壁;高郁盘,指山峰巍峨挺拔,云雾缭绕;下有千仞倾,指山下有悬崖峭壁。千仞,指一仞(古代长度单位,一仞约等于三十步)为一千步,所以“千仞”形容山峰高耸入云。

当时捐佩侣,寄此琤琮声:当时,指作者与朋友离别时;捐佩侣,指赠别朋友;琤琮声,指清脆悦耳的声音,比喻朋友间的友情。这里的“琤琮声”是指朋友们相互赠送的玉佩撞击发出的清脆声音。

坐石风露晚,心与秋月明:坐石,指坐在石上;风露,指清凉的风和明亮的月光;晚,指傍晚。这里的“坐石风露晚”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画面,诗人坐在石上,感受着清风拂面、月光如水的美好景象。而“心与秋月明”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悦和宁静。

沧浪若可濯,勿负冠上缨:沧浪,指清波荡漾的水;濯,指洗涤;冠上缨,指帽带。这句诗句的意思是说:“如果你能够在清澈的波浪中洗净心灵上的尘埃,那就不要辜负自己帽带上的玉佩。”这里的“冠上缨”象征着诗人高尚的品质和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五石群玉峰为题,通过对五石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和谐的山水画卷。首句“苍崖高郁盘,下有千仞倾”描绘了五石山的雄伟气势和陡峭险峻,使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接下来“当时捐佩侣,寄此琤琮声”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情愫。然后“坐石风露晚,心与秋月明”一句,又回到了自然景色的描绘,将读者带入到一个清新、宁静的环境中。最后两句则通过“沧浪若可濯,勿负冠上缨”的表达,传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思考,即在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不要辜负自己的品质和追求。整首诗构思精巧,意境深远,既表现了大自然的壮丽风光,又体现了人的品德修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