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风卷落叶,六月秋欲变。
云生涧底松,雷走岩下电。
雨华如棼丝,熟视乃不见。
借令车轴飞,来救龟兆遍。
常旸起民瘼,吻噪不得咽。
寄言行空龙,若药须暝眩。
【注释】
六月四日 —— 农历六月初四。
饭石门 —— 即石门关,在今湖北宜昌东,为三峡门户,长江三峡之一。
风雷大作而雨不成滴戏以诗趣之:形容天气突变,风云雷雨一齐出现,但下不了一点雨。
疾风卷落叶 —— 形容风力之大,连树上的叶子都卷起来了。
云生涧底松,雷走岩下电 —— 形容云雾缭绕着深山中的古松,雷电在岩石下面闪烁。
雨华如棼丝 —— 比喻雨点像纷乱的线一样。
熟视乃不见 —— 形容细雨蒙蒙,使人看不清楚。
借令车轴飞,来救龟兆遍:如果车轮飞转起来就能拯救遍地的龟甲。
常旸起民瘼 —— 意思是经常有阳光照耀大地,消除百姓的痛苦。
吻噪不得咽 —— 形容声音嘈杂,听不清楚。
寄言行空龙 —— 比喻说话像龙一样,行云流水。若药须暝眩 —— 比喻药物的功效需要瞑目昏昏沉沉地才能发挥。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景色和抒发诗人政治理想抱负的诗作。全诗通过描绘夏日风雨、风云雷雨等自然现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忧国忧民的情感,同时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文学才华与审美情趣。
首联:“疾风卷落叶,六月秋欲变。”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夏天的景象:疾风席卷着树叶,仿佛要将它们卷进秋天一般,让人感到季节的变化之快。这种描述不仅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夏天的炎热与生机勃勃,同时也暗示了即将到来的变革。
颔联:“云生涧底松,雷走岩下电。”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夏天的自然景观。云在山谷间飘荡,如同山峰之上的松树;雷在山崖之下轰鸣,如同悬崖峭壁上的闪电。这些自然景象既具有视觉冲击力,也富有动态感,使得整首诗歌更加生动活泼。
颈联:“雨华如棼丝,熟视乃不见。”这两句诗通过比喻的方式,将雨滴比作纷乱的线团。当人们长时间盯着雨滴看时,反而会觉得它们消失不见,仿佛被风吹走了一般。这种描述既富有诗意又充满哲理,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
尾联:“借令车轴飞,来救龟兆遍。”这两句诗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假如车轮能够飞速奔驰,那么救援工作就有望成功;然而,即使车轮飞转起来,也无法拯救遍地的龟甲。这里的“龟兆”指的是古代占卜术中的一种符号,象征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幸福。通过这句诗,诗人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与期待。
尾句:“常旸起民瘼,吻噪不得咽。”这一句诗借用古代传说中太阳神的名号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希望太阳神能普照大地,消除百姓的痛苦。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达到目的。这里的“不能咽”意味着无法实现自己的心愿。
尾联:“寄言行空龙,若药须暝眩。”诗人将自己的志向比作飞翔在空中的龙,希望自己能够施展才华,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同时,他也深知自己还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修炼(暝眩),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这两句话既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也反映了他对于现实的认识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