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已香山作隐居,双泉风月自萧疏。
不知小邓庵相近,馀地还能待我无。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通读诗歌全文,然后仔细阅读题目要求,最后结合诗歌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1)
“曾已香山作隐居,双泉风月自萧疏”是说在长安做官时,就曾经在香山隐居过一段时间,那时的山水风月都很清幽。这一句交代了诗人的家世背景与仕途经历,同时表现了他归隐的思想情感。
(2)
“不知小邓庵相近,馀地还能待我无”是说不知道小邓庵在什么地方,还剩下一些地方能够让我等待吗?这两句写自己对小邓庵的了解,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之情。
(3)
全诗以留题的形式,抒发了诗人对自己仕途失意的感慨。诗人在长安做官期间,曾到过香山隐居过一段时间,并留下了自己的诗篇。如今他再次来到香山,发现这里已经有了新的居所——双泉寺小邓庵,不禁感慨万千。诗人通过对比自己当年在长安的香山隐居生活和现在的香山新居,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以及渴望回归自然、远离官场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和牵挂。
【答案】
译文:曾经在长安做过隐居,香山的山水风月都显得清幽。不知道小邓庵在哪里?我还剩下一点地方可以等你吗?
赏析:此诗为诗人晚年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以及对自然山水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全诗以留题形式,抒写了诗人对自己仕途失意的感慨和对自然山水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