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乳峰前达磨居,徘徊山崦竹疏疏。
自从只履西归后,卓锡泉今问已无。
诗句原文:
五乳峰前达磨居,徘徊山崦竹疏疏。
自从只履西归后,卓锡泉今问已无。
译文注释:
- 五乳峰前达磨居:五乳峰是少林寺附近的著名山峰,达摩是佛教禅宗的始祖,传说他在此地居住修行。这句话描述了达摩和尚在五乳峰前的隐居状态。
- 徘徊山崦竹疏疏:“徘徊”形容人或动物在一个地方来回移动,寻找出路或目标,“山崦”(山间的弯曲处)指寺庙周围的自然环境。这里的竹子稀疏,可能意味着寺庙周围环境荒凉。
- 自从只履西归后:只履指的是只有一只鞋,这里可能是指某人只带一只鞋离开,即出家为僧。西归则是指向西走,表示离开了原来的地方。这句话表达了一种离乡背井、出家修行的情感。
- 卓锡泉今问已无:“卓锡”是一种佛教仪式,僧侣将锡杖投入水中,以示决心和信仰。泉水则代表了清泉流水,常用来象征纯净或生命的源泉。这句诗描述了由于某种原因(可能是政治变迁、战争等),曾经有泉水的地方已经不复存在。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五乳峰前达磨隐居的景象以及卓锡泉的消失,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宗教信仰和自然环境变迁的感慨。其中,“只履西归后”和“卓锡泉今问已无”两句尤为引人注目。前者体现了佛教徒离乡背井、出家修行的决心与情感;后者则暗示了历史的无情和自然的变迁。这种对历史和自然的双重关注,使得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氛围。
李昌孺的《留题少林寺》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作品。通过对自然、历史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这首诗展示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人文关怀,同时也反映了北宋时期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