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纷游客豫章回,俱道华林就学来。
门第昔年旌阙耸,主人长日讲筵开。
化行乡党浑无颂,教得儿孙尽有才。
好是诸生游息处,四时花木绕书台。
这首诗是诗人在华林书院游览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对华林书院的描述,表达了对书院的赞美之情。
首句“纷纷游客豫章回”,描绘了一幅游客络绎不绝的画面,他们都是来华林书院求学的。这里的“纷纷游客”指的是众多前来求学的人,而“豫章”则是南昌的古称,这里借指华林书院。诗人用“回”字,表现了游客们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二句“俱道华林就学来”,进一步强调了游客们的目的地——华林书院。这里的“俱”字,表达了众人皆知、皆愿前往的意思。“道”,在这里是表达意愿、目的的意思。这句诗通过游客们的一致说法,展现了华林书院在当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第三句“门第昔年旌阙耸”,诗人回忆起了华林书院昔日的辉煌景象。这一句中的“门第”是指书院的门户或庭院,“旌阙耸”则形象地描绘了当时书院门前的旌旗飘扬、气势磅礴的景象。诗人通过回忆,表达了对书院过去的敬仰之情。
第四句“主人长日讲筵开”,则转向了描写书院的主人——老师。这里的“主人”不仅指的是书院的老师,还暗含了诗人对老师的尊敬和敬意。“长日讲筵开”描绘了老师长时间讲学的情景,展现了老师辛勤育人的精神风貌。这句诗通过老师的教学情景,表达了对书院教育成果的肯定。
接下来四句,诗人从不同侧面描绘了书院的教育成果。第五句“化行乡党浑无颂”,虽然“化行乡党”意指教化普及于乡间,但没有获得歌颂,但“教得儿孙尽有才”却得到了赞誉,说明书院的教育效果显著,培养出了很多才华横溢的人才。这里的“儿孙”指的是老师的学生,“尽有才”则表明这些学生都有很好的才能。这句诗反映了华林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巨大成就。
最后一句“好是诸生游息处,四时花木绕书台”,总结了全诗的主题。诗人赞赏华林书院是一个好去处,无论春夏秋冬,都有花木环绕,环境宜人。这里的“诸生”指的是书院的学生,而“四时花木绕书台”则描绘了书院四季如春的美丽景色。诗人通过这一描述,表达了对书院优美环境的赞美之情。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华林书院的描绘,展现了书院的历史地位、教育成果以及对师生的影响。诗人通过对游客归心似箭、书院名声显赫、老师辛勤教学、教育成效显著等方面的表现,表达了对书院深厚的感情和赞美之情。同时,诗人也通过对校园环境和自然景观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书院的美好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