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诏丁宁逐佞柔,不须请剑复持矛。
平生邪胆君前落,后世污名纸上留。
宝鉴乍开消魍魅,正声才作罢离兜。
便为菹醢何嗟及,贪得浮荣似食钩。

【注释】

  1. 黜邪诏:指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颁布的《大赦文》,宣布对李师道等人一律免罪不问,并允许他们自赎。诏文说,“朕即位以来,未敢为恶,而卿等皆肆奸欺,以法取财。”
  2. 丁宁:告诫。
  3. 佞柔:佞臣谄媚之态。
  4. 请剑复持矛:《庄子·渔父》载:“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问其故,丈人曰:“吾有疾,弗能耕。”子贡曰:“何不代之?”曰:“吾为之也,吾不能耕。”曰:“吾岂直耕种哉?吾所以种也,我自有全策。”“策”就是计策、办法的意思。这里比喻铲除邪佞的办法。
  5. 平生邪胆:指李师道的胆识。
  6. 君前落:犹言落胆,表示自己毫无胆怯之意。
  7. 后世污名:指李师道死后受到的恶评。
  8. 宝鉴:即铜镜。
  9. 正声才作:指朝廷颁布的大赦诏。
  10. 便为菹醢:意为即使如此,也会被杀害。菹醢,古时一种酷刑,将人杀死后剁成肉酱。
  11. 贪得浮荣:贪图虚名浮利。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读罢宪宗元和十年的《大赦文》后所作的一首讽刺诗。作者用李师道的典故来说明他反对邪佞,崇尚正声,反对贪图浮名,不畏权贵的态度。

开头两句“天诏丁宁逐佞柔,不须请剑复持矛”,意思是宪宗皇帝告诫人们要铲除邪恶,不要像李师道那样,既想请剑又想持矛,犹豫不决,最终落个身败名裂的结局。这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宪宗皇帝的英明决断和对邪恶势力的坚决打击。

接着三、四句“平生邪胆君前落,后世污名纸上留”,诗人进一步指出,李师道生前虽然有一身正气,但最终却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而他在世的时候,那些污名却还留在了纸面上。这两句既表达了对李师道不幸命运的惋惜,也暗示了社会舆论对于正义行为的影响。

然后五、六句“宝鉴乍开消魍魅,正声才作罢离兜”,诗人以铜镜比喻朝廷的法令,表示只要法令出台,就能消除奸邪。而“罢离兜”则是对朝廷的讽刺,暗示朝廷的法令如同兜兜一样,无法完全杜绝奸邪。

最后两句“便为菹醢何嗟及,贪得浮荣似食钩”,诗人用李师道被杀害的情景来警示后人,不要贪图虚名浮利,否则将会遭受同样的下场。这也表明了诗人对于名利的淡泊态度和对于正直行为的赞赏。

这首诗通过对李师道一生的评价,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正直行为的赞扬,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邪恶势力的严厉打击和对正义行为的鼓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