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卜庸真相,艰难倚大儒。
英风起衰懦,直气慑奸谀。
琳馆终高卧,燕然漫仕图。
哀荣看赠典,犹是慰寰区。

【注释】1.梦卜庸真相:梦中占卜,真意应验。2.艰难倚大儒:在困难时依靠有学问的大儒。3.英风起衰懦:有志气的人振作起来,使颓败软弱的人振奋起来。4.琳馆:美玉之馆,指藏书之处。5.燕然漫仕图:指诗人在官场上的遭遇。6.寰区:天下,全国。7.哀荣看赠典:哀悼光荣的事迹而加以褒扬。

【赏析】《李忠定公挽诗》是宋代文豪苏轼为他的好友李纲所写的一首挽词。李纲(1083—1140):字伯纪,号梁溪,相州临漳(今属河北)人。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官至左中书令,封魏国公。他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力主抗战,反对投降议和。由于主张抗战,被投降派诬陷,于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十二月被贬谪,最后在流放地去世。李纲为人正直,学识渊博,文章富丽精深,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苏轼对他的评价很高,认为他是“社稷臣”。苏轼的这首挽词,就是对这位名臣的赞颂与缅怀之作。全词通过歌颂李纲的一生事迹,抒发了作者对他政治生涯的无限感慨与崇敬。

上阕写李纲的生平和成就。从“梦卜庸真相”到“直气慑奸谀”,共八句,分四层。开头四句说,李纲在临终之际,还不忘国家大事,梦见有人为他卜占,预言他的政治才能将得到施展。“艰难倚大儒”以下十一句,赞扬李纲在国难当头时能够挺身而出,为国家排忧解难。这里用“大儒”来称誉李纲,突出了他的博学多才和崇高品德。“英风起衰懦”二句,赞美李纲有志于振兴国家,使颓废软弱的人奋发向上。这两句是全篇的重点,突出了李纲的远见卓识和崇高品格。“琳馆终高卧”三句,写李纲退居故里后仍关心国事,潜心读书,著成《梁谿文集》。“燕然漫仕图”五句,写李纲在官场中的坎坷经历以及他晚年的寂寞凄凉。“燕然”是古地名,这里借指北方边境的边患。“漫漫”形容其处境艰难,无所作为。“哀荣看赠典”,意思是说,尽管李纲已经离世,但他生前的事迹仍被人们传诵,受到后人褒扬。“犹是慰寰区”,意思是说,虽然李纲已离开人世,但人们仍然怀念他,希望他的精神永存人间。

下阕主要写李纲生前的事迹及其精神风貌。从“悲荣看赠典”到“犹是慰寰区”,共六句,分三层。开头两句说,虽然李纲已经去世,但其生前的事迹已被世人所传颂,并受到人们的敬仰。“悲荣”二字,既表达了人们对李纲功业的钦佩,也流露出对李纲去世的悲痛心情。“哀荣看赠典”三句进一步说明,即使李纲离开了人世,他的精神依然激励着人们前进。这几句是对上阕内容的深化与发展,突出了李纲一生的功绩和精神风貌。“琳馆终高卧”四句,写李纲晚年的闲适生活及其高尚品格。“琳馆”指李纲退居后的读书之处,“高卧”是安闲自在地躺着的意思。“燕然漫仕图”五句则写李纲一生坎坷的经历。这几句是对上阕内容的具体补充,表现了李纲一生的不幸遭遇以及他对国事的关心与忧虑。“哀荣看赠典”四句则是对全篇内容的总结,再次强调了对李纲的追怀与纪念。“犹是慰寰区”一句是全篇的总括之旨,表明无论李纲是否在世,人们都将永远怀念他,并希望他的精神能激励人们继续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拼搏。

这首诗是苏轼为悼念他的挚友李纲所写的挽词。李纲是北宋末年的名臣,他一生忠于国家,关心民族安危,多次率军抗敌,但因遭到投降派的陷害而被贬谪。苏轼对他的评价非常高,认为他是“社稷臣”。此词通过赞颂李纲的一生事迹,寄托了作者对其的崇敬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