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材幸免杂舆薪,收拾缁衣出洛尘。
渐老得闲才是性,谩言成谑且随人。
能传身后须文字,要识胸中只鬼神。
俗子不劳轻毁誉,问天长乞醉乡春。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分析,结合诗句中的关键词和意象进行赏析。“弃材幸免杂舆薪”,意思是自己曾经被弃用,却幸运地没有被卷入朝堂的纷争中。“渐老得闲才是性,谩言成谑且随人”,意思是渐渐年纪大了,才懂得了悠闲自在的真谛,也就不再计较那些无谓的小道消息了。“能传身后须文字,要识胸中只鬼神”,意思是能够流传于后世的是自己的文字,而能够了解自己内心的只有自己的心魔和情欲。“俗子不劳轻毁誉,问天长乞醉乡春”,意思是世俗之人不必过于担心,我宁愿像陶渊明一样,借酒消愁,寻找一个没有是非、善恶的世界,也就是《庄子》所说的“醉乡”。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结。
【答案】
译文:
曾被弃用,幸而没有卷入朝政纷争;年岁渐长,方悟到悠闲自适才是生活的真谛。对于流言蜚语,不予理睬,任其随风而去;了解内心的秘密,唯有自己的情和欲。世俗之人不必担忧,我宁愿像陶渊明那样,借酒消愁,寻找一个没有是非、善恶的世界。
注释:
①书怀寄介夫:写给介夫(即介之推)的信。②杂舆薪:指卷入朝廷之争。③缁衣:指黑色的官服。④洛尘:洛阳城中的尘土。⑤漫言:随意说说。⑥传身后:留传后世。⑦须文字:需要用文字来记录。⑧识:了解。⑨问天长乞醉乡春:《庄子·天地》:“古之真人,不知说生,故悦生;不知相对于万物而不与物为事,故莫然置于其所而寿夭千岁,不知主其名,故终身不荣。”这里借用庄子的话,说自己宁愿像陶渊明那样,借酒消愁,寻找一个没有是非、善恶的世界。⑩陶渊明:东晋诗人,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南)人。曾做过彭泽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后终因不满时俗而作《归去来辞》,以示清高。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诗人通过写自己不为权贵所屈、不为流言所扰、不为世俗所累的高尚品德,抒发了自己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此诗以“书怀寄介夫”为题,意在表明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