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往往号能文,意熟辞陈未足云。
若见江鱼须恸哭,腹中曾有屈原坟。

今人往往号能文,意熟辞陈未足云。若见江鱼须恸哭,腹中曾有屈原坟。这两句诗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其一》。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

  1. 诗句释义
  • 今人往往号能文:现代人常常自称为善于写作,但真正的文学成就尚未得到广泛的认可或评价。
  • 意熟辞陈未足云:尽管词语运用得当,但内容不够深刻,不足以称之为真正的文学作品。
  • 若见江鱼须恸哭:如果能够见到江中的鱼儿,它们在水下的痛苦和挣扎,人们应当为之痛哭流涕。
  • 腹中曾有屈原坟:屈原的肚子里曾经埋藏着他的坟墓,暗示了屈原对理想的执着和坚持。
  1. 译文与注释
  • 译文:现代人常常自称擅长文字,但如果真正理解了文学的内涵和意义,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如果能见到江中的鱼儿,就会明白它们的悲哀。
  • 译文注释:《竹枝词二首》是刘禹锡创作的一组诗歌,以竹枝词的形式,通过描绘江边景色和鱼类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理想追求的感慨。这里的“若见江鱼须恸哭”意味着看到江中的鱼儿,就能感受到它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而“腹中曾有屈原坟”则暗指屈原的理想和精神永存于世。
  1. 赏析
  • 诗歌情感:这首诗通过对比现代人的自我标榜与真正的文学成就,表达了对那些虽然言辞华丽但内容空洞的文人的批评。同时,它也通过对江鱼的描述,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力的敬畏,以及对屈原精神的赞颂。
  • 艺术手法:诗人巧妙地使用了比喻和象征,将人类的情感和自然界的景象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生动又深刻的艺术效果。通过对江鱼的描述,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也传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理想的坚守。
  • 文化内涵: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对现代读者的一种启示和教育。通过对古代文人的评价和对屈原精神的赞颂,它鼓励人们在面对现实时,要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这首诗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而且富含深刻的文化意义。它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