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源独耀脱根尘,岂论空身与色身。
若论有无宁见法,须知开悟不因人。
病喑得味难形语,走饿还家忽忘贫。
薪火相交多少险,烦师与众指迷津。
【注释】:
灵源独耀脱根尘,岂论空身与色身。
(1)灵源:佛家语,指佛性。灵源独耀,即佛性独自发光,不受外界影响。
(2)脱根尘:脱离世俗尘埃。
(3)空身与色身,佛教术语,空身指无我之身,指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的佛性;色身指有我之身,指一切众生皆有贪瞋痴等烦恼的肉身。
(4)若论有无宁见法,须知开悟不因人。
(5)病喑得味难形语,走饿还家忽忘贫。
(6)薪火相交多少险,烦师与众指迷津。
【赏析】:
此诗是赠给楷长老的作品。诗人以“灵源独耀脱根尘”开篇,表达了对长老的敬意和赞美。他认为,长老的佛性独耀,不受外界影响,具有超凡脱俗的品质。
第二句:“岂论空身与色身”,进一步强调了长老的佛性。他认为,无论是空身还是色身,都是众生具足如来智慧德相的佛性。这是对长老的一种高度肯定,也是对他修行成果的一种认可。
第三句:“若论有无宁见法”,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讨论有无,我们是否能够见到佛法?”他认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迷惑。佛法并不在于有无,而在于实践和体验。通过实践和体验,人们才能真正领悟到佛法的真谛。
接下来两句:“须知开悟不因人”,诗人指出,真正的悟道并不需要依靠他人。每个人都应该自己去追求和实现。这是对众生的一种鼓励,也是一种对长老的鞭策。长老作为一位高僧大德,更应该以此为榜样,引领众生走向悟道之路。
最后两句:“病喑得味难形语,走饿还家忽忘贫。”则是诗人对长老的一种感慨。他看到长老虽然身体残疾,但却能够保持一颗清净的心,不被外界所干扰。而当他回到家乡时,却忘记了自己曾经的贫穷,这是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值得世人效仿和追求。
最后两句:“薪火相交多少险,烦师与众指迷津。”则是诗人对长老的一种感激之情。在修行的道路上,长老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和指引。如今看到他能够顺利度过难关,继续前行,作为弟子,他深感欣慰和感激。同时,他也希望通过这首诗,能够为其他修行者指引迷津,帮助他们更好地领悟佛法。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蕴深远,既有对长老的赞扬和鼓励,也有对众生的引导和启示。它体现了诗人深厚的佛学修养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