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曲樊川旧化城,东西相峙两牛鸣。
岩前宝塔藏遗烬,殿里长灯续旧明。
万法分流皆有相,一心息妄自无生。
丛林是处经行遍,会向东山记姓名。

这首诗是杜甫在兴教寺与文友会合,并作诗赠答时所写。

首联“杜曲樊川旧化城,东西相峙两牛鸣”,描绘了兴教寺周围的景色。樊川指的是樊川驿,位于杜曲(今成都市西郊)附近,这里原本有一座化城,是佛教的遗迹。而“东西相峙”则形象地描绘了寺庙的两座建筑相互对峙、高耸入云的景象。同时,“两牛鸣”则暗示了寺庙所在的地理位置可能靠近牧场或农田,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颔联“岩前宝塔藏遗烬,殿里长灯续旧明”,进一步描绘了兴教寺的建筑特点。这里的“宝塔”指的是寺内的古塔,它曾是唐代著名的佛教建筑之一。而“遗烬”则表明这座古塔曾经遭受过火灾,但依然屹立不倒。至于“殿里长灯续旧明”则是指寺内殿堂内依然亮着长明的灯火,象征着佛法的长久传承和人们对它的敬仰之情。这两句诗既展现了兴教寺的历史底蕴,又表达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情感寄托。

颈联“万法分流皆有相,一心息妄自无生”,则是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这里的“万法”指的是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它们都有各自的形态和特性;而“一心息妄”则是指通过内心的修炼和修行,消除妄念、放下执念,从而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这一联诗体现了杜甫深厚的佛学修养和对人生真谛的领悟。

尾联“丛林是处经行遍,会向东山记姓名”,则是诗人对自己未来生活的展望和期许。这里的“丛林”指的是寺庙周围的山林,它象征着修行者的修行之地;而“经行遍”则是指四处游历、参禅问道的经历。最后一句“会向东山记姓名”则表达了诗人希望有一天能够回到故乡东山,在那里留下自己的足迹和印记。这既是对个人未来的憧憬,也是对家乡故土的深情眷恋。

这首诗通过对兴教寺及其周边环境的生动描绘,展现了杜甫对佛教文化的深厚理解和对人生的独到见解。同时,它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和对家乡故土的深深眷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