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庭兰玉旧闻名,早岁风流接二兄。
白璧无瑕尊士望,青云有路蔼乡评。
箪瓢弗改真天乐,簪绂相高半学生。
授馆不为经宿去,知心黄宪异袁闳。

离别之际,写下这首《告别子通》。诗中的“谢庭兰玉旧闻名,早岁风流接二兄。白璧无瑕尊士望,青云有路蔼乡评。”等句,饱含深情与豪情。

诗句解读

  1. 谢庭兰玉旧闻名:这里的“谢庭兰玉”可能指的是李之仪出身于书香门第或有才学的家庭,而“旧闻名”则意味着这种名声已经广为流传,深入人心。这样的家庭背景为其日后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早岁风流接二兄:这里的“早岁”可能指的是李之仪年轻时,而“风流”则形容其生活态度自由不拘,具有文人的潇洒。同时,“接二兄”可能指的是他与两位兄长之间的深厚友谊或相似的志趣相投。

  3. 白璧无瑕尊士望:这句诗用白玉比喻人的品行纯洁无暇,无一点瑕疵,用来形容李之仪在人们心中的高洁形象。而“尊士望”则表明他在士大夫中享有崇高声望,备受尊重。

  4. 青云有路蔼乡评:这里通过“青云”和“蔼乡评”来表达李之仪未来仕途顺利,有望得到乡里好评的美好愿景。这不仅体现了他对未来的自信,也反映了他对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视。

翻译与注释

  • 译文:告别时,我想起我们曾在庭院中共同吟咏诗歌,那时的你如同庭园中的兰花玉树,名声早已远播。我们在年轻时候就有着不凡的风采,如同两条相交的线条,相互激励着前行。你的才华就像一块晶莹剔透的玉,没有人能挑剔你的美,你的前途像天空一样广阔,充满了光明。我们的友情如同那永不凋零的箪瓢,永远保持纯净的喜悦和满足。虽然我离开的时间不会很长,但是我会将我的教诲铭记在心。

  • 注释:李之仪(1038年—1117年),字端叔,一字姑溪,沧州无棣人;后居济州,晚号姑溪居士。北宋官员、诗人、词人、鉴赏家。师事范纯仁,后受学于苏轼。历任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等职。曾从苏轼于定州幕府。徽宗政和二年(西元一一二二年)因党争被贬谪。宣和三年(西元一一二九年),任提举河东常平。绍兴初年卒于贬所,年八十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