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忧患许追随,末路文词特见知。
肯向虞兮悲盖世,空惭赐也可言诗。
炎荒不死疑阴相,汉水相招本素期。
月堕星沈岂人力,辉光他日看丰碑。
【注释】
东坡:苏轼的别号。
虞(yú)兮:虞舜,相传尧死后,他接位为帝,因遭共工氏之难,死于苍梧;一说被放逐到南方。
盖(gài):指代国家。
赐(cì)也:指汉淮南王刘安的门客,以善鼓琴著称,曾作《招隐士》诗,其辞曰:“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山气巄嵷兮石嵯峨,溪谷崭岩兮水激波。扬舃(tuǒ)流波兮泾流微,苹苹极叶兮菱花飞。攀援桂枝兮聊淹留,虎豹斗兮熊罴咆。禽兽骇兮亡其曹,我愿成人兮远志。欲自适兮海外游,端居无所思,遥望洞庭湖。”(见《文选》)
阴(yīn),暗地里。
汉水:即汉江,源出陕西宁羌,经湖北入长江。
素期:素心相许之意。
月堕星沈:比喻死亡。
辉光:犹光采,这里指美名。
丰碑:丰功伟绩的标志。
【译文】
从来忧患中愿意追随的你,末路文词特别得到知己。
肯向虞舜悲叹盖世的昏庸,空惭赐福之人可以言诗。
炎荒之地不死怀疑是阴私勾结,汉水之畔相互招引本无异心。
月落星沉岂是人力所能及,辉光将来定能照耀千秋功德。
【赏析】
此篇是苏轼在贬谪黄州时所写的挽词之一。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磨难,但性格刚直不阿,常怀忧国之心,有“忧患余生于天下”的说法。《东坡挽词》是苏轼对友人的追思与哀悼之作。全词表达了作者在朋友生前对其知遇之恩的怀念以及对生死无常的感慨。
上片开头两句点明诗人一向忧国忧民,愿为国效力,而当国家危难之际,他却遭到排斥,甚至被迫离开朝廷,因此感到痛心疾首,无法忍受。“盖”字承上启下,由对个人命运的感叹过渡到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肯向虞兮悲盖世”,化用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句意,表明自己即使遭遇九死一生的困境也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关怀之情。
三、四句写诗人对朋友的怀念之情。“空惭赐也可言诗”,“赐也”,指汉淮南王刘安门客,善于击鼓弹琴,作《招隐士》诗,其辞云:“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山气巄嵷兮石嵯峨,溪谷崭岩兮水激波。扬舃流波兮泾流转,苹苹极叶兮菱花飞。攀援桂枝兮聊淹留,虎豹斗兮熊罴咆。禽兽骇兮亡其曹,吾愿成人兮远志。”诗人引用了《招隐士》中的诗句,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自己虽然身处逆境,却依然心怀壮志,不愿平庸一生的决心。
接下来两句转入对生死无常的思考。“炎荒不死疑阴私”,意为在炎凉荒芜的土地上没有生命迹象的地方,人们常常认为这是暗藏阴谋诡计的地方,这暗示了官场黑暗、世道人心险恶的现状。“汉水相招本素期”,意为汉水两岸原本就是一片和平安宁的景象,但如今却因为政治原因而变得充满敌意和猜忌。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最后两句是对朋友的哀悼和赞美。“月堕星沈岂人力”,意为月亮落下星辰消失,这都是自然现象,与人为无关,表达了诗人对生死无常的无奈和接受的态度。“辉光他日看丰碑”,意为光辉的业绩将在日后显现,成为后人瞻仰的丰碑。这既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敬仰之情,也寄托了自己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整首词情感深沉而真挚,既有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又有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之情,同时还表达了自己对生死无常的无奈和接受的态度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