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暑殊未已,泛舟成胜游。
日斜云影乱,风迥水光浮。
鹭起暮山碧,蝉吟高木幽。
销愁图一醉,醉眼更多愁。

【解析】

本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任江州司马期间,七月二十四日泛舟江上时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描绘了泛舟江上所见的秋景,抒发了作者的感慨之情。

“秋暑殊未已”,首联点题,说明是在七月,天气炎热,暑气还未消散。“泛舟成胜游”,写泛舟的乐趣,说明泛舟成了一种享受。

颔联“日斜云影乱,风迥水光浮”,描写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天边的云朵被晚风吹拂得四散开来,水面上波光粼粼,倒映着晚霞,景色十分美丽。

颈联“鹭起暮山碧,蝉吟高木幽”。“鹭起暮山碧”中的“鹭起”是白鹭在暮色中飞翔的样子;“暮山碧”是说暮色中的山色如碧玉一般。“蝉吟高木幽”中的“蝉吟”是形容蝉鸣声清脆悦耳;“高木幽”是说树木高大茂盛,树荫幽深。

尾联“销愁图一醉,醉眼更多愁”。“销愁”是消除愁闷的意思;“一醉”是说要喝个酩酊大醉。“醉眼更多愁”的意思是说喝醉酒之后,更感到烦闷,更加忧愁。尾联表达了诗人在大自然美景面前无法排忧解愁,反而更加愁绪难消的复杂心情。

【答案】

译文:

酷热难当的七月二十四日,我乘船泛游江上。

夕阳西坠,晚霞满天,天空中的流云被晚风搅动,翻腾不定;江水波光荡漾,与晚霞交相辉映。

一群白鹭从暮霭笼罩的山峰飞起,掠过青翠欲滴的山岭;黄蝉的叫声从茂密的树林中传来,回荡于苍翠深邃的林间。

为了驱散愁绪,我想借酒浇愁,但越喝越多,越发觉得愁绪难消。

赏析: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七月,白居易此时任江州司马(今江西九江市),这是他任地方官时所作。这首诗是泛舟江上的即兴之作。

首联点出时令,并写出泛舟之乐。“秋暑殊未已”,点名时间及气候。“殊”字用得极妙。“暑”字也写得很有特点。这里既没有直接说出天气热,也没有说天气阴,而是说“暑气还未消散”,这就使读者对天气有了一个总体的印象。同时,“殊”字又使人想到暑气虽然还没有完全消散,但是毕竟已经减轻,因此,泛舟之乐也就油然而生。这里的“殊未已”,就是没有完全消散的意思。“成胜游”,则表明这种乐趣是值得回味的。

颔联写泛舟所见之景。“日斜云影乱”,写傍晚时分的景色。夕阳西下,余晖洒满江面,而云朵被晚风吹拂得四散开来,它们像无数匹白色的战马在奔腾疾驰,在天空中留下一道道长长的影子。“日斜”是说太阳快下山了,“云影乱”则是说这些影子纵横交错、纷乱无序。这一句写夕阳西下时的景色,色彩鲜明,形象生动,把一个热烈奔放的傍晚场景写得惟妙惟肖。“风迥水光浮”,写夜晚时分的景色。夜幕降临,风平浪静,月光如练,照在江面上,波光荡漾,一片银光闪闪、晶莹剔透。这一句写夜晚时分的景色,以静为主,给人以宁静、安详之感。两句一写白天,一写夜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整个画面既有层次感,又有立体感,从而为后面的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颈联写泛舟所见之景。“鹭起暮山碧”,写白鹭在暮色中飞翔的样子。白鹭是一种水鸟,它喜欢栖息在水边,善于游泳和捕鱼。“鹭起”是说白鹭在黄昏中振翅高飞,从远处飞来,落在近处的山上。“暮山碧”是说暮色中的山色如碧玉一般。这一句写白鹭在黄昏中飞翔的样子,表现了白鹭那种矫健、优美的身姿。“蝉吟高木幽”,写黄蝉在茂密的树林中发出的声音。“蝉吟”是形容蝉鸣声清脆悦耳;“高木幽”是说树木高大茂盛,树荫幽深。这一句写黄蝉在茂密的树林中发出的声音,表现了黄蝉那婉转、悠扬的歌声。这两句写傍晚时分的景色,通过白鹭在暮色中飞翔和黄蝉在茂密的树林中歌唱的情景,将整个画面推向了高潮。

尾联写泛舟所见之景。“销愁图一醉,醉眼更多愁。”意思是说想要借酒浇愁,但越喝越多,越发觉得愁绪难消。这里的“一醉”是说喝个酩酊大醉;“多愁”则是说我愁思更加浓重。这两句写诗人在泛舟江上时的心情,表现了他对自然美景无法排忧解愁,反而更加愁绪难消的复杂心情。这两句既是对前面两联内容的总结,又是对整首诗主题的深化和升华。

全诗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清新优美,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读来令人神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