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已过初短宵,春气困人如浊醪。
院深人静不知晓,虚堂一枕方陶陶。
觉来红日高三丈,竹影扶疏风叶响。
披衣散发久逍遥,仿佛枕痕犹颊上。
却思昔簉鹓鹭班,每听朝鸡长惨颜。
戴星侵月未为苦,冲风冒雨长艰难。
何如谪堕溪山里,钟鼓不闻春睡美。
先生梦觉本来齐,更与睡乡重作纪。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晏几道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下面将对每一句进行解读:

第1句:“清明已过初短宵,春气困人如浊醪。”

  • 注释:清明节过后,天色渐晚,春天的气息让人感到疲惫。
  •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春季夜晚的氛围,清明过后,白天的时间变长,夜晚也相应地变短,这种变化让人感觉春天的气候更加温暖而湿润。同时,“春气”一词既指自然界的气候特点,也隐含着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与留恋。而“困人如浊醪”则形象地比喻春天的气息如何让人感到沉重和不适,仿佛饮用了劣质的酒。这种描述既有实感也有比喻,使得整句诗既生动又含蓄。

第2句:“院深人静不知晓,虚堂一枕方陶陶。”

  • 注释:院落深邃、人迹稀少,我静静地躺在那里,享受着宁静的时光。
  • 赏析:这里的“院深深”、“人静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表现了环境的幽静与僻远,后者反映了内心的平和与满足。诗人选择了在这样一个无人打扰的环境中休息,这可能意味着他正在逃避尘世的喧嚣和纷扰,寻求一种心灵的解脱和宁静。“方陶陶”则是形容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下睡得非常舒适,心情愉悦。这句诗通过对比和修饰,展现了诗人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态度。

第3句:“觉来红日高三丈,竹影扶疏风叶响。”

  • 注释:醒来后看到天边红日高悬,竹影摇曳,风吹树叶发出沙沙声。
  •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一个清晨的景象,阳光明媚,光线透过云层照射下来,给人以光明和希望的感觉。而“竹影扶疏”则形容竹子的枝叶繁茂且有层次感,随风摇摆形成美丽的图案。风吹动竹叶的声音“沙沙”作响,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生动的画面。整体上,这一景象传达了一种清新、宁静的美感。

第4句:“披衣散发久逍遥,仿佛枕痕犹颊上。”

  • 注释:穿上衣服散开头发,享受悠闲自在的时光,似乎还能感觉到枕头上的余温。
  •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诗人从睡梦中醒来后的状态,可能是由于阳光的强烈照射或者是被外界的声音或光线所唤醒。诗人选择穿着整齐的衣服并解开头发,以展现他的轻松和无拘无束。同时,他似乎还能感觉到枕头上残留的热度或温度,这增加了他悠然自得的感觉。这种描绘不仅展示了诗人的外在状态,也透露出他内心的满足与愉悦。

第5句:“却思昔簉鹓鹭班,每听朝鸡长惨颜。”

  • 注释:回想过去在朝廷中的日子,每天听到公鸡报晓都让我面带愁容。
  • 赏析: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过去官场生涯的回忆。“簉鹓鹭班”指的是古代官员的行列,象征着尊贵与荣耀;而“惨颜”则表达了每日早晨听到公鸡报晓带来的压力和焦虑。这种对比突出了诗人在政治生涯中所面临的压力以及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第6句:“戴星侵月未为苦,冲风冒雨长艰难。”

  • 注释:顶着星星和月亮出发,虽然辛苦但并不觉得苦楚;即使遭受风雨的考验,我也认为这是一种难得的经历。
  • 赏析:这句诗进一步强调了诗人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信念。无论是在黎明时分迎着星光出发还是冒着风雨前行,诗人都没有将其视为苦难,而是看作是一种锻炼和成长的机会。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第7句:“何如谪堕溪山里,钟鼓不闻春睡美。”

  • 注释:生活在溪山之间,听不到钟鼓之音,享受春天的美好睡眠。
  • 赏析:最后一句诗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不同生活状态的向往。在仕途中,他可能面临种种压力和挑战;而在自然之中,没有官场的纷扰和世俗的烦恼,只有春天的美景和宁静的环境。这种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第8句:“先生梦觉本来齐,更与睡乡重作纪。”

  • 注释:经过梦境之后清醒过来,发现原来我和睡觉的境界是一样的。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梦境与现实之间差异的反思。在梦中,他似乎能够摆脱世俗的束缚和烦恼,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但在现实中,他又不得不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通过这种对比,诗人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现实与梦境之间界限的认识。

整首诗歌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和对内心感受的深刻挖掘,展现了一个诗人在面对现实与梦想、快乐与痛苦时的心境变化。通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晏几道对于人生的独特见解以及他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情感流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