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公有眸子,犹把明河洗。
况我聪与明,听乐而视礼。
是心有天游,神用寄双耳。
良哉观世音,圆通端自此。
世人竭耳力,所听不逾里。
闻性含虚空,物蔽乃为宄。
区区假药医,不若求诸己。
虚室既生白,吉祥自止止。
潇洒隐圃翁,灵台湛如水。
须识本来人,莫认贼为子。
【解析】
题干要求是“先输出诗句,再翻译,然后附上赏析”。首先要注意诗的格式和押韵。这首诗的格式为七言律诗,首句应与其他句子对仗,且中间两联要押韵。其次,注意关键词的注释和译文。最后,根据注释来赏析诗意。
【答案】
(1)天公有眸子,犹把明河洗。
译文:天上的神灵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它像明净的黄河水那样洗涤着万物。
注释:①眸子:指日月星辰,这里指明亮的眼睛。②明河:银河,即银河。③洗:洗涤、净化。
赏析:诗人认为天地之间,一切事物都是天帝用眼睛所观察、所选择的,因而天帝能将万物净化。诗人以此自况,表明自己有如天帝般明澈清明的心灵,并借此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圣上能明察吏治,使国家政治清明清明。
(2)况我聪与明,听乐而视礼。
译文:何况我有聪颖的智慧和美好的品德,聆听音乐而观看礼仪。
注释:①聪与明:聪明智慧。②听乐:聆听音乐。③视礼:观看礼仪。
赏析:(诗人)说自己的聪明智慧和美好品质,是因为在音乐和礼仪之中。
(3)是心有天游,神用寄双耳。
译文:那心灵有上天遨游的能力,神志寄托在左右耳朵上。
注释:①天游:指上天漫游。②耳:听觉器官。
赏析:诗歌以“天游”作喻,表达了作者对于音乐的喜好和热爱,同时也表现了他对音乐的高度赞美。
(4)良哉观世音,圆通端自此。
译文:真是妙不可言啊,观世音菩萨,圆通是从这开始的。
注释:①观世音:佛教中慈悲广大的神。②圆通:圆满通畅的意思。
赏析:诗人借观世音菩萨之德,表示自己对于音乐的爱好,同时表示自己对于国家的政治清明有着坚定的信念。
(5)世人竭耳力,所听不逾里。
译文:世俗之人竭尽耳目之力,却只能听到一千里之外的声音。
注释:竭:尽力。①耳力:听力。②逾:越过。
赏析:诗歌描写人们为了追求利益而努力去听,但是只能听到一千里之外的声音,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6)闻性含虚空,物蔽乃为宄。
译文:人的本性包含着虚空的道理,被外物遮蔽才成为邪恶。
注释:①听性:本性。②闻性含虚空:听闻真理时包含虚空的道理。③物蔽乃为宄:人被外物遮蔽才会走向邪恶。④宄:邪恶。
赏析:诗歌以“闻性”作比喻,表明只有真正领悟到道理的人才能摆脱邪恶,实现心灵的自由。
(7)区区假药医,不若求诸己。
译文:那些所谓的药物,不过是用来暂时治疗病痛的,还不如自己寻求真理来解决。
注释:①区区:谦词,表示谦虚。②药医:指医治疾病的药物。③诸己:寻求自身问题解决的办法。
赏析:诗歌以“药医”作比喻,表明真正的治愈在于自身的努力和追求真理,而非借助外界的力量。
(8)虚室既生白,吉祥自止止。
译文:如果一个人内心清净,那么他就能听到吉祥的声音,听到就自然停止不再向外寻求了。
注释:①虚室:内心空虚寂静的状态。②生白:发出光明和声音。③吉祥:美好的征兆。④自止止:自然停止。
赏析:诗人认为内心的清净是能够听到吉祥之声的关键,也表明了诗人追求内心清净的理想境界。
(9)潇洒隐圃翁,灵台湛如水。
译文:超然物外的人隐居在山林之中,他的心境像水一样清澈平静。
注释:①潇洒:超脱的样子。②圃翁:隐居在山野之中的人。③灵台:心田、心境。④湛:深黑或深清貌。⑤如水:像水一样。
赏析:诗人以“潇洒”作比,表明自己追求的内心清净,以及这种清净带给人的愉悦和满足感。
(10)须识本来人,莫认贼为子。
译文:必须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不能把自己当作别人的东西,否则就会迷失自我。
注释:①识本来人: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②须识本来人:必须明白自己是谁,不要迷失方向。③莫认贼为子:不要把别人当成是自己的东西,否则就会丧失自我。
赏析:诗歌以“认贼为子”作比,告诫人们要认清自我,不要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