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入虚堂,凄微带烟苇。
堂中拙居士,湛然如止水。
默坐观是心,自觉无纤滓。
不知读何经,但说舍利子。
心清闻妙香,天花散芳蕊。
含容河沙界,方寸知几里。
神光常在目,妙响不离耳。
处处获圆通,谁云钻故纸。
【注释】
志宏:苏轼的字。
复示:又给……看。秋意五篇:指《秋日登万山最高顶》五首诗,是苏轼晚年所作。“秋”字在这里代表秋天。
次韵和之:依此诗韵脚次序作诗答和。
【译文】
秋风轻拂虚堂,凄清而带有烟苇的香气。
堂中住着一个拙笨的居士,他心境宁静如止水。
静静地坐着观察自己的心,觉得自己心中没有一点杂念。
不知道读了什么经文,只讲述舍利子的故事。
心境清明可以听到妙香的气息,天花在空中散开芬芳的花瓣。
容纳着宇宙万物,才知道自己的心量有多大。
神光常驻目中,美妙的声音不离耳际。
处处都获得圆通,谁说要钻故纸堆里。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对志宏所寄赠的《秋日登万山最高顶》五首中的第二首所作的和诗。前四句写景,后六句写意,表现了诗人在禅理中悟出的大自在境界。
首句“秋风入虚堂”,写诗人在秋天的风凉之中进入空无一物的殿堂(虚堂)。“虚堂”二字,写出了“堂”的空旷、高远。“秋风”二字,既写了秋风,也写出了诗人面对秋风时的情态;既点明了季节,也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
“凄微带烟苇”,写秋风穿过堂宇,带着淡淡的烟雾和苇草的馨香飘进堂中,给人一种凄凉、萧瑟的感觉,同时也让人感觉到一种空灵、超脱的氛围。“凄微带烟苇”,既是写景,也是写情。诗人在秋风中,感到了一种凄切、萧瑟的感觉,同时也体会到了一种空灵、超脱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像是秋风中带着烟苇的馨香一样。
“堂中拙居士,湛然如止水。”这句诗是说,堂中的居士是一个拙笨的人,但他的心却像止水一样平静。“拙居士”三字,写出了这位居士的平凡与质朴。他的心之所以能像止水一样平静,是因为他对世事看得过于淡然了;而这种淡然,又是因为他能够静下心来,不被外界所干扰的缘故。
接着两句“默坐观是心,自觉无纤滓。”“是心”即此心。“无纤滓”则是说他的心非常清净,没有丝毫的杂质。这里的“纤滓”指的是世俗的名利、欲望等。诗人用“纤滓”来形容自己内心的纯净,可见其对世俗名利、欲望等的不屑一顾。
“不知读何经,但说舍利子。”“舍利子”是佛教名词,指释迦牟尼佛的遗骨。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不知道读的是什么经文,只是随便说说舍利子的故事而已。这里的“读何经”三字,既写出了诗人对世俗学问的轻视,也表现出了他对佛法的理解。他认为佛法并不是一种外在的学问或知识,而是一种内在的修养或境界。只有真正领悟到佛法的内在含义,才能真正理解佛法的真谛。
接下来的四句“心清闻妙香,天花散芳蕊。”“妙香”是指佛法的奥妙与神奇,“天花散芳蕊”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佛国景象。这里的“妙香”二字,既写出了佛法的奥妙与神奇,也表现出了诗人对佛法的敬仰之情。而“天花散芳蕊”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佛国景象,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最后两句“含容河沙界,方寸知几里。”“含容河沙界”,意思是包容一切,如同包容整个河沙世界一样。“方寸知几里”,意思是通过内省,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有多么广阔。这里的“方寸”指的是人的内心深处,“几里”则表示空间大小。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应该具有包容一切的胸怀和智慧,通过内省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广阔与深邃。
整首诗以写意为主,通过对诗人心境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佛法的理解与领悟。同时,也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