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将清净眼,更入烦恼蔀。
随缘梦幻中,坐阅蛮触斗。
本来妙明心,一念证无漏。
持此还寄君,试问承当否。
注释:
那将清净眼,更入烦恼蔀。 那将,就是拥有。清净眼,指具有一颗清净无垢的明净之心。更入,即进入的意思。烦恼蔀,指烦恼重重,遮蔽了本性。
随缘梦幻中,坐阅蛮触斗。 随缘,指顺应自然,不强求。梦幻中,比喻世事如梦,变化无常。蛮触斗,指蛮横粗暴的人相互争斗。
本来妙明心,一念证无漏。 本来,指人的本性。妙明心,形容人的本性是明亮、智慧的。一念,指一瞬间,表示时间短暂。证无漏,指通过修行证悟佛法,脱离生死轮回。
持此还寄君,试问承当否。 持此,指持有这些教诲和智慧。还寄君,即将这些教诲和智慧寄希望给君子。试问,询问的意思。承当,承担责任,接受任务。
赏析:
这首诗是张子公以圆鉴见寄,诗人作诗报之的作品。诗中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对佛法的领悟,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诗人通过“那将清净眼,更入烦恼蔀”两句,表达了自己对于世间纷扰和烦恼的认知和态度。他认为,只有拥有一颗清净无垢的明净之心,才能超脱于纷扰之中,不被烦恼所困扰。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对于内心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随缘梦幻中,坐阅蛮触斗”两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他对于世事的看法和态度。他认为,世事如梦如幻,变化无常,我们应该顺应自然,不强求。同时,他也指出,那些蛮横粗暴的人相互争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
“本来妙明心,一念证无漏”两句,诗人从内心深处挖掘出了自己的本性和追求。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明亮、智慧的,我们应该珍惜并发挥它的优点。同时,他也表达了通过修行证悟佛法,脱离生死轮回的愿望。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对于自我认知和修行的深刻理解。
“持此还寄君,试问承当否”两句,诗人将这份心得和体会寄托在了对君子的期待上。他认为,君子应该接受这份教诲和智慧,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际交往和社会责任感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内心世界的描绘和对于生活、修行等话题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和感悟。同时也反映了他追求清净、超脱、觉悟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