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穹运宸极,示人文灿然。
万象森布列,七曜纷回还。
体物具六扰,面朝别三垣。
德隆乃循轨,政错因失躔。
日月有薄蚀,星辰或相挻。
晕适与佩玦,精祲光属联。
灾祥本人致,销弭术在焉。
譬犹五藏病,察色推其原。
讵有使之者,一气兆所先。
应病投药石,厥疾尚可痊。
恬不加料理,瞑眩知何缘。
愈病当以药,弭灾当以言。
苦言逆人耳,龟策穷根源。
甘言悦人意,无乃有后艰。
虚心行正说,天道咫尺间。
太戊正厥事,桑谷反为妍。
宋景知爱民,法星退亦遄。
精诚所感格,应效犹衡权。
尧舜曰钦若,七政齐玑璿。
周公戒成王,敬德享历年。
奈何后世士,导使不畏天。
为子傲厥考,获罪安祷旃。
论议肇熙丰,猷为终政宣。
皇天岂无意,儆戒良拳拳。
长星逾万丈,赤气夜缤纷。
是为兵革祥,厥异古未闻。
【解析】
本诗为唐末黄巢农民起义期间,诗人在黄梅县作的《纪梦》。这首诗是一首记梦诗。全诗以梦为纬,以史为经,纵横捭阖,纵横驰骋。
首联:夜霁天象明润仰观有感成一百韵时岁在斗荧惑在氐微甚辰镇陵犯于翼轸间夜半斗杓转占帝座未明台星尚拆云
“斗”指北斗七星,“荧惑”指火星。此句意为夜晚晴朗的天象明亮润泽,仰望天空有所感而写成一百韵的诗句。当时年份在斗宿,火星在氐宿。很晚的时候,火星侵入了翼宿、轸宿之间。夜半时分,北斗七星转动,占卜帝王所在的位置,还没有天亮,星象就已经发生了变化。
颔联:昊穹运宸极,示人文灿然。万象森布列,七曜纷回还。体物具六扰,面朝别三垣
“昊穹”指天空,“文”指文化,“运”指运转,“宸极”指帝王的住处,“万象”泛指宇宙万物,“森布”形容多如树林般繁盛,“七曜”即七颗星星(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纷回”指星星运行的样子。此句意为:苍茫的天空运转着帝王所居的住所,显示着文化的辉煌灿烂。万物纷繁茂盛地生长排列着,七颗星星纷纷来回运转。观察自然现象,有六种变化;面朝皇帝的住处,分别有三重宫墙。
颈联:德隆乃循轨,政错因失躔。日月有薄蚀,星辰或相挻
“德隆”指道德高尚,“循轨”指遵行正道,“政治错”指政治错误,“失躔”指偏离轨道,“薄蚀”指小月食,“星辰”指星星。此句意为:道德高尚的人遵行正道,政治上犯了错误就会偏离轨道。月亮发生小月食,星星有时也相互接近。
尾联:灾祥本人致,销弭术在焉。譬犹五藏病,察色推其原
“灾祥”指灾害和吉祥的事,“人致”指人为造成,“销弭”即消除,“术”指方法,“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此句意为:灾害和吉祥的事情是由人造成的。就像人的五脏生病一样,观察颜色可以推断病因的原因。
白话译文:
夜已深了星光闪烁,天上的北斗星在斗宿里,火星在氐宿里。时间已经很晚,火星侵入了我居住的翼宿、轸宿之间。半夜时分,北斗七星转动,占卜帝王所在的位置。没有到天亮,星象已经发生了变化。
天空苍茫运转着帝王所居的住所,显示着文化的辉煌灿烂。万物纷繁茂盛地生长排列着,七颗星星纷纷来回运转。观察自然现象,有六种变化;面朝皇帝的住处,分别有三重宫墙。
道德高尚的人遵行正道,政治上犯了错误就会偏离轨道。月亮发生小月食,星星有时也相互接近。
灾害和吉祥的事情都是由人造成的。就像人的五脏生病一样,观察颜色可以推断病因的原因。
赏析:
这首记梦诗,以梦为纬,以史为经,纵横捭阖,纵横驰骋。全诗以梦为纬,以史为经,纵贯时空,横揽历史风云人物与自然景观,以天地之大、人事之变、宇宙之奥、人心向背来反映历史的进程和时代的精神风貌。
首联起势不凡。写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诗人独坐书斋,凝神观照宇宙万象,思绪飞腾,遂成百韵长篇。诗人把宇宙间的天文现象和人间的帝王生活联系起来,从大处着眼,由近及远,层层铺展开来。首联先写夜空的清朗、明亮,接着写北斗星在斗宿内移动;然后写火星在氐宿内移动;最后写火星侵入翼宿、轸宿之间。这一连串的变化,既写出了夜空的清朗、明亮,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激动与不安,为下文作铺垫。
颔联承启上文,进一步描写诗人内心的感受。诗人用“体物”、“六扰”、“三垣”、“七曜”等意象来表现宇宙的浩渺无垠、繁花似锦、五彩斑斓;又用“七曜纷回还”、“万象森布列”等意象来表现人间世界的纷繁复杂、千姿百态。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手法,将宇宙与人间进行对照,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宇宙与人生的感悟。
颈联进一步描写诗人的内心感受。诗人运用设问的方式,以“德隆”、“政错”等意象来表现社会的道德风尚与政治环境,从而揭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矛盾与痛苦。诗人认为,如果一个人道德高尚,那么他就能够遵循正道行事,否则就会偏离正道而陷入困境。同时,诗人也认识到,一个人的品德与命运紧密相连,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不仅能够影响自己的命运,还能够改变国家的命运甚至整个民族的命运。
尾联收束全诗,升华主题。诗人以“灾祥”与“人致”相对比,强调了自然灾害的发生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以“察色推其原”与“人致”相对比,进一步揭示了人的行为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诗人认为,只有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并了解其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他主张消除自然灾害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它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祈祷神灵来保佑它。同时,诗人也认为消除自然灾害并不需要借助于某种神奇的手段或方法,而是应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它所造成的问题。这种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非常先进和超前。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水平和社会风气的现状,而且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类社会进步的追求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