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芹泮也儒冠,底事缁袍染异端。
孤岛一灯开佛屋,长身七尺占僧单。
钟鸣鱼叩随缘过,棹舞鸥飞取次看。
亭下听经鼋在否,石栏摇影碧波寒。
诗句:少年芹泮也儒冠,底事缁袍染异端。孤岛一灯开佛屋,长身七尺占僧单。钟鸣鱼叩随缘过,棹舞鸥飞取次看。亭下听经鼋在否,石栏摇影碧波寒
译文:
年轻时你已通过科举考试,戴上了文人的帽子,为何却穿着僧侣的衣服染上了异端?孤岛上一盏灯照亮了佛教寺庙,你的身形高大七尺,独占僧人的座位。钟声响起时鱼儿就会随着缘分游过,船儿划动时海鸥也会欢快地飞舞观赏。在亭子下面听经时,是否能看到那只老乌龟?石栏摇曳着影子,映照出碧绿的波浪。
注释:
- 芹泮:指科举考试中的录取。
- 儒冠:古代读书人的头巾或帽子,这里指文士之帽。
- 缁(zī)袍:黑色僧衣。
- 孤岛:指一座孤立的岛屿。
- 佛屋:佛教寺庙。
- 长身七尺:形容人身材高挑。
- 随缘:顺其自然。
- 棹舞:船桨的舞动。
- 鼋(yuán):一种水生动物,大者能长至数米。
- 碧波寒:水面因寒冷而显得清冷。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学术与信仰之间的困惑和挣扎。诗中“少年芹泮也儒冠”表明了这位诗人年轻时就已通过科举考试,并戴上了文人的帽子,这象征着其学识和才华。然而,接下来的句子“底事缁袍染异端”则透露了他选择穿上僧侣的衣服,这一行为可能意味着他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怀疑和挑战。这种矛盾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纠结和对现实社会价值观念的反思。
诗中的第二句“孤岛一灯开佛屋,长身七尺占僧单”,形象地描述了一位僧人在孤岛上的孤独与宁静,以及他高大的身影在僧房中的显眼。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于宗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世俗纷扰的逃避。
第三句“钟鸣鱼叩随缘过,棹舞鸥飞取次看”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自然中寻找心灵平静的场景。他与自然和谐共处,享受着宁静的时光,同时观察着周围的世界,体现了诗人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理解。
诗的结尾“亭下听经鼋在否?石栏摇影碧波寒”则带有一种哲学性的追问,诗人似乎在思考是否存在超越物质世界的真理,以及这种真理是否能够被感知。最后一句“亭下听经鼋在否?”更是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让人不禁猜想那古老的石栏后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智慧和真理。
《送鉴师住灵洲寺》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作品,更是一部富有哲理和艺术魅力的诗歌。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