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几时下,凉秋晚萧萧。
已辞尾涏涏,况复声咬咬。
捉麈坐清樾,扶藜经短桥。
云边有鸣雁,过去不可招。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赏析时,要读懂诗的内容,理解其思想情感,然后结合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相关注解等进行具体分析。“窥园”是全诗的起兴之句。白露时节,天气凉爽,诗人来到庭院,看到满地落叶和凋零的花果,触景生情,想到自己年老体衰,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下了这首诗。“白露几时下”,写诗人观察所见。白露时节,天气转凉,秋意渐浓,万物凋谢,一片凄凉的景象呈现在了诗人的眼前。“凉秋晚萧萧”,这是诗人对这番景象的概括性描写。从“白露”“凉秋”“晚”这几个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日特有的清冷和萧条。“已辞尾涏涏”:尾涏涏,指秋天最后的一种虫名,即蚱蜢。诗人听到这种虫的叫声,联想到秋天已经过去,不免感慨万分。“况复声咬咬”,诗人听到蟋蟀的鸣叫,更加感到秋天的结束。
第二联“捉麈坐清樾,扶藜经短桥”,诗人在庭院里坐着,手拿拂尘,眼观四周,耳听蟋蟀鸣叫声,心感秋日已逝。
第三联“云边有鸣雁,过去不可招”,诗人抬头望去天空,看到一群大雁正在飞过云端,但是它们已经过去了,再也无法呼唤回来。诗人此时的心情应该是惆怅和无奈。
【答案】
凉秋晚萧萧;白露时节,天气转凉,秋日将尽,万物萧条。已辞尾涏涏,况复声咬咬;尾涏涏为秋末最后一虫种,声声凄厉,更觉秋风萧瑟。捉麈坐清樾,扶藜经短桥;手持麈(一种用动物毛做的扇子)坐在树阴之下,拄着拐杖走过一座小桥。云边有鸣雁,过去不可招。诗人抬头仰望天空,看到一群大雁在云端掠过,却无法呼唤它们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