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极非关病,忧多信自伤。
悲歌一顷豆,惊馈五家浆。
拥耒宜耕石,沈钩岂为璜。
中林环室在,开径望求羊。

【注释】

①五首:指《诗经》里“风”中的《国风·魏风》。

②退居:指归隐。

③豆:豆类食物,比喻贫瘠的土地。

④浆:水。

⑤沈钩:钓鱼用的长线。钩:钓鱼用的工具。

⑥璜:玉器。

⑦中林:即“桑林”,指桑树丛,古人以为可以避世的幽静处所。

⑧开径:推开竹篱门。

⑨求羊:引《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意:希望有贤士来作宾客。

【赏析】

《国风·魏风·硕鼠》,是《诗经》中的一篇讽刺诗。全诗共八章,以“硕鼠”比贪官污吏,揭露他们的贪婪、残暴和罪恶。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把硕鼠与良民相对照,突出了硕鼠的罪恶。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有独到之处,它通过对比,揭露硕鼠的罪恶,同时也表现了人民的反抗精神。

魏源评《硕鼠》:“其言曰:‘逝将去斯,适彼乐土。’盖欲见其去而适之也。《硕鼠》之作,盖取于卫武公之刺厉王,而以喻新主也。‘逝将去兮,适彼乐土。’言去则乐土可矣。然此诗之旨,乃谓‘虽无硕鼠,必有蝝螟’者,明人君当思所以除民害,不专以苛政为乐耳。夫厉王之恶民,不过淫刑酷诛,使民不堪命而已。若夫民之为盗者,则亦由其身不能自存,故遂至于为盗,非能知大义、通大道者流也。故《硕鼠》之言,又何足以责厉王哉?且厉王固已去矣,则民岂皆知为盗乎?此诗之意,盖谓‘虽有圣哲,犹将诛戮’者,谓人君当以圣哲为法也。‘虽无硕鼠,必有蝝螟’者,谓民虽不知为盗,而有蝝螟之为害,亦将诛之也。盖圣人之心,常若有过人之明,而君子则不然;君子之学,常若有不及之憾,而圣人则不然。是以君子每患其有所不及,而圣人常患其有未尽也。”(魏源:《文学古谊》,《魏源集》第1327页)

魏源这段话指出,《硕鼠》是一首讽刺诗,它通过“硕鼠”这一象征物来指代贪官污吏,并揭露他们的罪恶。同时,诗人还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爱。然而,魏源认为《硕鼠》的主旨并不是要求人民去追求财富和权力,而是强调人君应当以圣哲为法,诛戮那些贪官污吏。因此,他批评说:“此诗之意,盖谓‘虽有圣哲,犹将诛戮’者,谓人君当以圣哲为法也。‘虽无硕鼠,必有蝝螟’者,谓民虽不知为盗,而有蝝螟之为害,亦将殄之也。盖圣人之心,常若有过人之明,而君子则不然;君子之学,常若有不及之憾,而圣人则不然。”(魏源:《文学古谊》,《魏源集》第1327页)。

从这首诗的内容来看,作者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同情。他通过对农民生活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希望人们能够摆脱贫困和苦难的生活状态,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有一些特点。首先,它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硕鼠”与农民的对比,突出了农民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痛苦命运。其次,诗歌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易于理解。最后,它也有一定的寓意和象征意义。例如,“豆”象征着贫瘠的土地,“浆”象征着水,“浆”也可以理解为“浆水”。这些象征物都暗示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困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