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浮龄尽,三千去日长。
丛兰秋寂寞,卿月夜苍茫。
里友歌迎绋,州民酹续浆。
英魂知所托,桥梓蔼成行。

诗句释义和译文:

  1. “八十浮龄尽” - 这句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感慨,”浮龄”意味着短暂的岁月,”尽”表示终结。
  2. “三千去日长” - “三千”在这里可能是虚指,表示时间很长,”去日”指的是逝去的日子,”长”强调时间之漫长。
  3. “丛兰秋寂寞” - “丛兰”是指众多兰花聚集在一起的景象,”秋寂寞”描绘了秋天时兰花显得格外孤独的情景。
  4. “卿月夜苍茫” - “卿”可能指的是某个人物或职位,”月夜苍茫”形容夜晚月光下的景象,给人一种深远、空旷的感觉。
  5. “里友歌迎绋” - “里友”指的是同乡之人,”歌迎绋”是指用歌声来欢迎灵柩,”绋”是古代丧事中用来拖行灵柩的长带。
  6. “州民酹续浆” - “州民”指的是当地的人民,”酹”是一种向死者敬献酒的仪式,”续浆”则是指继续为死者准备食物或饮料。
  7. “英魂知所托” - “英魂”指的是英雄的灵魂,”知所托”意味着知道如何找到归宿或安息的地方。
  8. “桥梓蔼成行” - 这里的”桥梓”指的是桥梁和树木,象征着连接和庇护,”蔼成行”意味着形成了一条条队伍,这里暗喻着英魂得到妥善的安置。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深深缅怀和敬意。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将岁月比作”三千”,将秋天的兰花比作”丛兰秋寂寞”,都传达出一种时光流逝、人事已非的哀愁情感。同时,诗歌也展现了民间对逝者的尊敬和哀悼,通过描述人们用歌声迎接灵柩、为逝者敬献酒食等场景,展现了社会的温暖和人文关怀。结尾的”桥梓蔼成行”更是点明了逝者得以安息的最终归宿,体现了生命的尊严和价值。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是一首充满深情与敬意的悼亡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