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昧平生契,怀贤要可伤。
生涯与薪尽,法意共灯长。
遗画空观貌,残诗孰补亡。
神期通一语,无乃困津梁。
【注释】
过惠崇旧居:经过惠崇(惠洪,北宋画家)过去住过的故居。惠崇的《寒食帖》,书法清劲秀丽,是宋代书法的珍品;他的《潇湘图》描绘了洞庭湖的景色,也是传世名作。
昧平生契:指与惠崇没有交往,不认识他。
薪尽法意长:比喻学问无穷无尽。
观貌:观赏画中的肖像。
残诗:指惠崇的《潇湘图》。
神期通一语,无乃困津梁:意思是说希望惠崇能传授一些高深的道理,否则就会像在桥上徘徊不能前进一样,感到进退维谷、无所适从了。
【赏析】
此诗前半部分写自己对惠崇的怀念和敬仰,后半部分抒发因无缘相见而生出的遗憾。全诗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语言平易而不失典雅。
首句“虽昧平生契”,直抒胸中无限感慨。诗人虽然与惠崇素不相识,但一想到惠崇的人品,就不免肃然起敬,怀有深厚的敬意。“怀贤要可伤”一句紧承首句而来,进一步抒写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和苦闷。诗人一方面为没有结交到这位大贤而感到惋惜,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因为贫病交迫,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因而也难免要伤心。
次句“生涯与薪尽”,诗人用一个“尽”字,把自已潦倒失意的一生与“薪尽火灭”的比喻联系起来,既形象地写出自己穷愁潦倒的处境,又委婉地表达出自己对惠崇的思念之情。
三、四句紧承前两句来。诗人在感叹人生无常的同时,又想到自己的学问却一点也没有增长。这不禁使诗人想起了惠崇的《潇湘图》和《潇湘夜雨图》。前者是他晚年的杰作,后者则是其早年之作。诗人通过比较两个时期的画,联想到自己的年岁也已老大,所以不禁发出“残诗孰补亡”的感叹。这里诗人用了一个“补”字,把自已想学习的愿望和对亡友的追忆巧妙地结合起来,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
五、六两句紧承前几句来,进一步抒情。前两句说诗人已经失去了与惠崇见面的机会,现在只能通过遗画去认识惠崇了。然而诗人并不满足于仅仅欣赏这些画上的肖像,他还希望能听到有关惠崇的教诲。可是,当他听说惠崇去世后,他再也听不到任何消息了,这使他非常失望。因此,诗人发出了“神期通一语,无乃困津梁”的慨叹。这里的“神期”即指神会或神悟。诗人希望自己能在冥冥之中得到惠崇的指点,以便能够继续学习。但是,由于自己穷困潦倒,恐怕是难以实现这一愿望的。
此诗构思巧妙,以景寓情。前二句借景抒情,后二句借景发议论。全诗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语言平易而不失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