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客过穷巷,门罗日晏开。
南州一榻下,平舆二龙来。
霏雪欣谈麈,炊菰乏案杯。
自惭邻壁焰,时照不燃灰。
【注释】
(1)李先辈:即指作者的同乡、好友李公垂。
(2)有客过穷巷:指诗人的友人来访。
(3)门罗日晏开:指诗人的门被推开,阳光照进屋内。
(4)南州:指南方州郡。
(5)平舆:地名,在今河南省境内。
(6)二龙来:指两位贵客到来。
(7)霏雪:形容雪花飘飞。
(8)谈麈:指麈尾,一种拂尘,用以驱除身上的寒气。
(9)炊菰:指蒸食菰菜。菰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茎可以食用,俗称茭白。
(10)邻壁焰:指邻居的火烛光。
【赏析】
这是一首题赠诗。诗中以“自谦”为基调,写自己与朋友的交往和友情,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厚情谊。
首句“李先辈昆仲见过”,表明了这首诗的主题和目的。这里的“前辈昆仲”是指诗人的同乡、好友李公垂及其家族的人。
次句“有客过穷巷”,描写了诗人的朋友来访的情景。这里的“穷巷”是指偏僻简陋的街巷,诗人用它来形容自己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自己清贫的生活状况。
第三句“门罗日晏开”,描绘了诗人家门前的景象。这里的“日晏开”指的是太阳落山后,天色渐晚时打开家门迎接客人的情景。
第四句“南州一榻下”,描述了诗人接待朋友的场景。这里的“南州”是指南方地区,诗人用它来形容自己的家乡或朋友所在的南方地区;“一榻下”则表示诗人在家中接待朋友的场景,表现出诗人对朋友的热情好客。
第五句“平舆二龙来”,描绘了两位贵客的到来情景。这里的“平舆”是地名,位于河南省;“二龙”则是两位高贵的客人,他们的到来给诗人带来了喜悦和惊喜。
第六句“霏雪欣谈麈,炊菰乏案杯”,描绘了诗人与朋友畅谈的场景。诗人用“霏雪”来形容雪花飘飞的样子,用“麈”来形容拂尘,用来驱除身上的寒气;又用“炊菰”来形容蒸食菰菜,用“案杯”来形容盛放酒水用的器皿。这些细节描写展现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的亲密无间和深厚的友谊。
最后一句“自惭邻壁焰,时照不燃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感激之情。这里的“墙畔火”指的是邻居家的火烛光,诗人用它来形容自己对朋友的感激之情。而“不燃灰”则表示虽然邻居家的火烛光明亮,但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感到自卑或羞愧,反而能够感受到来自朋友的关爱和支持。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感激之情,也展示了诗人豁达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