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恨不识鹿门公,蔡郎心期千载同。
不随吏部曹中板,去赴长芦寺里钟。

我恨不识鹿门公,蔡郎心期千载同。

不随吏部曹中板,去赴长芦寺里钟。

赏析:

《寄蔡伯世赵才仲》是宋代诗人吕本中的作品,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古人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能领略到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和深邃内涵。诗中的“鹿门”一词,不仅指实际的地名,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一种隐逸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表达对蔡伯世和赵才仲这两位古代隐士的深深敬意,展现了他们那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然与心灵合一的生活态度。

诗的开篇“我恨不识鹿门公,蔡郎心期千载同”,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的深深敬仰之情。这里使用了直接的感叹句式,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于两位隐士的尊敬之情。“鹿门公”指的是东汉时期的庞德公,他的隐逸生活被视为后世追求的理想状态。而“蔡郎”则是指唐代著名的隐士赵才仲,他们的心期与追求跨越了千年,成为了一种永恒的向往。

诗人转而描述这两位隐士的志向与行为:“不随吏部曹中板,去赴长芦寺里钟”。这里的“吏部曹中板”象征着官场的束缚与纷扰,而“长芦寺里钟”则代表着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与自在。诗人通过对比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深刻地表达了他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全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收尾:“不随吏部曹中板,去赴长芦寺里钟。”这不仅是对他们人生选择的肯定,也是对他们精神境界的高度赞扬。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两位隐士的描述,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追求,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寄蔡伯世赵才仲》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两位古代隐士的敬仰之情,更重要的是,它传达了一种超越尘世、追求心灵自由与平和的生活哲学。这首诗不仅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更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探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