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障西风,草木被朝日。
篮舆郭北门,未厌来往疾。
僮奴懒不进,颇复费呵叱。
道人先我行,宴坐已一室。
殷勤劝客住,午饭当促膝。
炉烟窗纸明,鸟语树叶密。
却上平山堂,晚景更萧瑟。
澄江渺天际,妙句不容乞。
平生泉石念,固自有遗失。
何能从儿曹,十事九不实。
兹游岂不快,此老固坦率。
尚从文殊师,一往问摩诘。
【注释】
狼山印老:作者自谓。狼山,即狼山寺,在今江苏扬州西北,建隆是宋太祖年号。
尘埃:指尘世纷扰。郭:城郭。北门:指北城门。未厌:不嫌。来往疾:往来匆忙。
篮舆(lányú):竹轿。郭:城郭。
道人:佛教徒。先我行:先行一步。宴坐:安坐或静坐。已一室:已进入一个人的房间。
殷勤:情意恳切。劝客:请客人留下用餐。午饭当促膝:中午的饭菜应当坐下来吃。促膝:靠近膝盖坐着。
炉烟窗纸明:炉中烟气熏得窗纸上也变得明亮起来。鸟语树叶密:鸟鸣声和树叶相互交织在一起,声音十分密集。
却上平山堂:回到平山堂。晚景更萧瑟:傍晚的景象更加凄清冷落。
澄江渺天际:清澈的江水映照着天空,显得非常辽阔、空蒙。妙句不容乞:优美的诗句不需要乞求。
平生泉石念:一生对山水的思念之情。固自有遗失:本来就有丢失的时候。
何能从儿曹:怎么能随孩子们一起游戏呢?儿曹,指儿童。十事九不实: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虚假的。
兹游岂不快:这次出游确实很快乐。此老固坦率:这位老人本来就是坦率的人。尚从文殊师:仍然跟着文殊菩萨去。
一往问摩诘:一心向文殊菩萨询问。文殊师:文殊菩萨,即观音菩萨,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主智慧,又称“智慧第一”。摩诘:王维的字。
【赏析】
这是一首记游诗,写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诗人以潇洒自如的笔墨,描绘了与友人游历名胜,登临高阁时的喜悦心情。
前四句写游兴之起,初入佛寺的情景。首联两句点出游踪所至,“尘埃障西风”、“草木被朝日”,写出了清晨登高所见的景色,表现了诗人登山观览的心情和所见景物的美妙。颔联“篮舆郭北门”一句说明诗人是在早晨,乘着轿子由城外进城,来到佛寺。颈联“僮奴懒不进”三句写僧人对客人的态度。这里,诗人通过“僮奴”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了寺院主人的热情好客以及他对于来客那种宽容、热情、周到的态度。尾联“道人先我行,宴坐已一室”两句是说,僧人已经先到,自己则安坐在一间房子里等候客人的到来。这两句写诗人与僧人相会的经过,突出了一个“先”字,表明僧人比诗人早到一步,从而显示出僧人的宽宏大量。
中间四句写诗人与僧人相会后的一段谈话。“殷勤”两句写僧人请诗人留下来用餐,并劝他留饭,体现了僧人们对游客的热情招待。诗人用“午当促膝”四字,把与僧人的亲切交谈形象地刻画出来。“炉烟窗纸明,鸟语树叶密。”两句写僧人为诗人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气氛,使诗人感到舒适、惬意。“却上平山堂”四句又写诗人离开佛寺后的情景。“晚景更萧瑟”,诗人登上平山堂时,傍晚的景色更是凄清冷寂。“澄江渺天际,妙句不容乞”,诗人站在高高的平山堂上眺望远方的江水,只觉得它像一条无边的白练,远远伸展开去,看不到尽头;同时觉得眼前美丽的风景是那么美好而不可多求。这里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将眼前的景色写得更为优美、生动、动人。“平生泉石念,固自有遗失。”两句写诗人心中长久怀有的对山水的热爱和向往。“何能从儿曹,十事九不实。”两句写诗人慨叹自己与孩子们玩耍的时间太少了。最后两句是说,这次游览多么快乐啊!但这位老人本来就是坦率真诚的人。“尚从文殊师,一往问摩诘”两句又表示自己还是愿意跟着文殊菩萨去向摩诘大师请教,学习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全篇以游赏为线索,写诗人与僧人交往的过程,抒发了诗人对山水的喜爱之情和对朋友真挚情谊的赞美。
这首诗语言简练,叙事清晰,感情真挚,富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