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送行人,我行亦清兴。
草木春路赊,斜斜复整整。
独造此宝坊,深稳庭宇静。
复阁衬烟霞,疏林泄钟磬。
残僧涩对人,短童工汲井。
杖屦若能神,迥知兹游胜。
楹间盘硬语,怪底光炯炯。
追还曾高风,熟复发深省。
来归十阳秋,足不践斯境。
猿鹤情未忘,拾松来煮茗。

宿西林寺有先特进及先学士诗

渡江送行人,我行亦清兴。

草木春路赊,斜斜复整整。

独造此宝坊,深稳庭宇静。

复阁衬烟霞,疏林泄钟磬。

残僧涩对人,短童工汲井。

杖屦若能神,迥知兹游胜。

楹间盘硬语,怪底光炯炯。

追还曾高风,熟复发深省。

来归十阳秋,足不践斯境。

猿鹤情未忘,拾松来煮茗。

【注释】

宿西林寺:在今江苏南京附近,为南朝梁时萧衍所建,是当时佛教的名刹之一。

先特进:即萧衍,南朝梁武帝。

先学士:即萧子显,字绍德,南兰陵人,梁代学者。

清兴:清雅幽静的心境。

赊:长,远。

斜斜复整整:形容花草茂盛的样子。

宝坊:指寺院的佛堂。

深稳:深远稳定。

复阁:复道楼阁。

烟霞:云霞。

短童:矮小的孩子。

杖屦:手杖和鞋子,这里用作谦称自己的行李。

楹间:门框间。

盘硬语:形容说话直率、坦率。

怪底:哪里。

高风:高尚的节操。

追还:追随。

发深省:引起深思。

十阳秋:十个年头,这里指一年。

猿鹤:这里泛指山林中的动物,借以自比。

情未忘:情意犹存。

拾松:采摘松果。

煮茗:用水泡茶。

【赏析】

《宿西林寺》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四句,写诗人来到古刹西林寺,见寺庙幽静,花木扶疏,遂生感慨之情。诗前半部分描写景物,后半部抒情,前后衔接紧密;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含蓄蕴藉。

首句“渡江送行人,我行亦清兴”写诗人与友人同渡长江,来到这西林寺,也兴致勃勃。诗人把渡江的情境和游览西林寺的喜悦心情融为一体,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和祝愿。

二句“草木春日赊,斜斜复整整”,从时间角度写景抒情。春天到来后,花草树木生长得特别茂盛,而诗人此时正值初春时节,所以看到的景象也格外美好。这句诗既写出了春天的美好,又暗含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三到六句“独造此宝坊,深稳庭宇静;复阁衬烟霞,疏林泄钟磬。”写诗人独自来到西林寺,发现寺内景色十分幽美。其中,“独造此宝坊”、“深稳庭宇静”、“复阁衬烟霞”等词语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西林寺的幽静之美。同时,“疏林泄钟磬”一句则巧妙地运用了听觉和嗅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诗人不仅听到了钟磬的声音,还闻到了花香的气息,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那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末两句“残僧涩对人,短童工汲井”和“杖屦若能神,迥知兹游胜。”则通过描绘僧人和童子的形象来表达诗人对西林寺的喜爱之情。其中,“残僧涩对人”形容僧人虽然年纪已经很大,但依然保持着淳朴的神态,给人一种亲切感;“短童工汲井”则描绘了一幅儿童劳作的画面,使整个诗句更加富有生活气息。最后两句“杖屦若能神,迥知兹游胜”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此次游览的感受。诗人认为,如果能够像僧人和童子那样具有高尚的节操和朴素的情怀,那么这次游览就一定会成为一种美好的经历。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西林寺的美景和诗人的情感体验,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