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发蒙耳,猥作支厦木。
仲舒弃胶西,白驹在空谷。
脱粟饭故人,安敢望薰沐。
齐人固多诈,何由调玉烛。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的《读西京杂记十三次渊明读山海经韵》。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翻译以及赏析。

诗句解释

  1. 公孙发蒙耳:这里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一种启蒙教育,用“发蒙”一词表示开始学习或者启蒙的过程。
  2. 猥作支厦木:这里的“猥”意为粗俗或不文雅,“支厦木”可能是某种比喻,表示自己只是简陋的支撑物或者微不足道的存在。
  3. 仲舒弃胶西:仲舒指的是汉代的董仲舒,他曾经因为直言进谏而受到汉武帝的赏识。这里可能指的是董仲舒放弃在胶西郡的地位,选择了更加重要的职位。
  4. 白驹在空谷:白驹是指白色骏马,空谷则形容空旷的地方。这里用来形容时间流逝迅速,就像白马在空旷的山谷中奔驰。
  5. 脱粟饭故人:脱粟饭是一种非常简单的食物,用来形容自己简朴的饮食,不敢奢望他人的馈赠。
  6. 安敢望薰沐:薰和沐都是古代的香浴用品,这里用来比喻自己的微薄之礼。
  7. 齐人固多诈:齐人通常指的是齐国人民,这里用来批评那些善于欺骗的人。
  8. 何由调玉烛:调玉烛是指调整天文历法,这里用来形容无法调和复杂的关系或局面。

译文

公孙开始发蒙,只是一块支撑物的木材;
仲舒舍弃了胶西的高位,一匹白马在空旷的山谷奔跑。
吃着粗粮来对待朋友,哪里敢期望得到香料浴?
齐国人本来就喜欢欺诈,如何能够调节天象变化?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看法。诗中运用了许多典故和比喻,如“公孙发蒙”、“支厦木”等,既体现了古典文学的魅力,也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却又蕴含深意,值得细细品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