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竹千个,崖颠两径分。
奔泉流碎月,高树碍行云。
游客倦欲卧,道人言少文。
但云秦学士,曾此遇茅君。

解析与赏析

诗句逐句解读

  1. 门外竹千个,崖颠两径分。
  • 门外竹千个:描述门前竹林茂密且数量众多,强调了环境的幽静和雅致。
  • 崖颠两径分:描绘悬崖之上,有两条小道清晰可见,暗示着自然的险峻和道路的狭窄。
  1. 奔泉流碎月,高树碍行云。
  • 奔泉流碎月:形容奔泻的泉水声中似乎带有月光的碎片,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梦幻的氛围。
  • 高树碍行云:描述高耸入云的树木遮挡了飘渺的云朵,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1. 游客倦欲卧,道人言少文。
  • 游客倦欲卧:反映了游客因为疲惫而感到想要休息的状态。
  • 道人言少文:可能指道士或僧人不多,或者在谈论文学时较为简约。
  1. 但云秦学士,曾此遇茅君。
  • 但云秦学士:提到历史上知名的秦学士(可能是秦观),表达了对这位文学家的敬仰。
  • 曾此遇茅君:可能指的是过去有某位隐士在这里遇到过茅盾先生(假设茅盾是在此地隐居或相遇的文人),增加了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

译文对照

《栖白庵》
门外竹影婆娑,峰顶两路蜿蜒相错。
奔瀑如碎月落,高林蔽日行云难。
游人心倦寻幽梦,老僧语简少风雅。
唯有秦学士名扬,曾于此地遇茅君。

注释与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充满自然之美的景致。诗人以“门外竹千个”和“崖颠两径分”开篇,便勾勒出一幅幽深静谧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处远离尘嚣的地方。接着“奔泉流碎月,高树碍行云”,则进一步丰富了这幅图景,让读者可以感受到水声、月光、树影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美感。

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如“游客倦欲卧,道人言少文”,既表现了自然景观的壮阔,也反映了人内心的孤独与寻求心灵慰藉的愿望。最后两句“但云秦学士,曾此遇茅君”,则透露出一种历史的深度和文化的厚重感,使整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与致敬。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人文情怀的抒发,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自然美的热爱。同时,它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以及对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