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测南方候,时惊北客心。
一冬无雁过,三月有蛩吟。
槐暑常临午,梅霖不待壬。
近来知节适,不怕瘴烟侵。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首先要读懂全诗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创作风格、作品的思想情感;然后要分析该诗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包括诗歌的内容,如诗歌的主题,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对比或讽刺,意象的选择搭配(炼字),诗歌的情感基调;最后还要分析该诗的结构布局,如诗歌的层次,重点部分的描绘,诗歌的语言特点,诗词的表达方式等。本题要求考生赏析诗句。
“每测南方候,时惊北客心。”意思是每当我测量南方气候的时候,总是不禁为北方的人感到担忧而心惊胆战。诗人在诗中用“每测”一词,交代了写作的原因,也表明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关切之情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时”字写出了诗人时刻都在为祖国和人民的命运而忧虑的心情,“惊”字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不安与焦虑。
“一冬无雁过,三月有蛩吟。”意思是:整个冬天都没有大雁飞过,到了三月却有蟋蟀开始叫唤。两句诗分别写了冬、春两个季节,一个突出了寒冷的季节特征,另一个则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一冬”是说整个冬季,“无雁过”说明这个冬季天气非常寒冷。“三月”是说春天,“有蛩吟”说明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
“槐暑常临午,梅霖不待壬。”意思是槐树的浓荫常常笼罩着中午时分,梅雨时节却不等到三伏天。“槐”指槐树,“暑”即夏天,这里指盛夏酷暑。这两句写夏季景色,以槐树和梅雨来衬托南方炎热潮湿的气候,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南方湿热气候的感受。
“近来知节适,不怕瘴烟侵。”意思是:最近才知道适应当地的气候,不再害怕瘴气侵袭了。“近来”是近段时间以来的意思,“知节适”是说逐渐地懂得如何适应当地气候,“瘴烟”是一种有毒气体,这里指南方湿热的气候。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南方生活久了之后,对南方的气候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克服了对南方的不适应之感。
【答案】
译文:
每当我测量南方气候的时候,总是不禁为北方的人感到担忧而心惊胆战。整个冬天没有大雁飞过,到了三月却有蟋蟀开始叫唤。槐树的浓荫常常笼罩着中午时分,梅雨时节却不等到三伏天。最近才知道适应当地的气候,不再害怕瘴气侵袭了。
赏析:
首联点明地点,抒发诗人因远离祖国,思念家乡而产生乡愁之情。颔联写自己对南方天气的担心。颈联通过对比来写南方气候的特点,同时暗示了自己对南方气候的了解过程。尾联表达出自己已适应南方的气候,不再惧怕南方的湿热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