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钺岷峨去,分弓淮海游。
安危勤阃略,得失假家谋。
不易猗兰操,何伤薏苡羞。
盖棺公论定,知罪付春秋。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
挽观使郑尚书
注释与赏析
- 挽观使:挽,即挽起、拉回;观,观望;使,官名。挽观使可能是一个官职名称。
- 郑尚书:郑,人名;尚书,古代高级行政官职。因此,“郑尚书”可能是一位姓郑的高级官员。
逐句释义
- 秉钺岷峨去,分弓淮海游:握着武器(钺),离开岷山(位于四川)和峨眉山(另一座著名的山脉)。分弓,可能意味着分别携带武器。
- 安危勤阃略,得失假家谋:关心国家的安危(安全或危险),努力制定战略(阃略,指军事指挥或国家大事的策略)。家庭中的得失(指个人利益)被放在次要位置。
- 不易猗兰操,何伤薏苡羞:难以做到(猗兰操),但并不因此而感到羞耻(薏苡羞,指因小事而自责)。
- 盖棺公论定,知罪付春秋:等到棺材盖好,公正的评价就会确定(盖棺定论)。知道自己的错误并接受惩罚(知罪)。
翻译
挽观使郑尚书
握着武器离开蜀山岷峨,
分别携带武器前往淮海之游。
关注国事安危制定战略,
个人得失放在家庭之后。
难以坚持高洁的操守,
但不因此感到羞耻。
待到盖棺定论时,
自知错误并接受惩罚。
这首诗展现了郑尚书作为一位官员的职责与态度。他既关注国家大事,又不失对家庭责任的认识。诗中通过对比“猗兰操”和“薏苡羞”,表达了作者对于个人品德的重视以及在面对困境时保持正直的态度。同时,“盖棺定论”也反映了诗人对自己过往行为的反思和总结。